人咬狗( 三 )

(也是片中人物、杀戮的见证和参与人)实现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变化过程:原始暴力(杀手无理由杀人)诱发现代人潜伏的心理暴力(纪录片成员从记录到参与) , 然后显现到影像 。当然 , 编导者的切入点决定了影片重心是对暴力淋漓尽致的展示 , 他无暇也懒得去作任何罪案探讨 , 也就没有任何对暴力心理的剖析和批判 。片中有个细节特别具有黑色幽默效果 。在一栋旧楼中 , 跟蹤拍摄的摄製组遇上了另一队也在跟拍杀人的电视台采访人员 , 民间和政府的两大影像媒介的邂逅令人苦笑也令人沉思 。在杀手面对镜头喋喋不休的独白中 , 有些话不妨理解成暗示了某种全民性崇尚暴力的本质 。实际上 , 这是一部极其“别有用心”的电影 。杀手是个变态的杀人狂 , 拍摄者是在拍摄纪录片 , 其实杀手在实施杀戮时 , 拍摄者虽不直接参与杀戮 , 实际也是帮凶 。事实上 , 从接手去拍这部影片就无可逃避地成了杀手的一部分 。更险恶用心是在看完影片之后 , 观众蓦然发现自己最后竟成为杀手的帮凶和同谋 。起先 , 观众只是一般地观看 , 随着杀戮变成家常便饭之后 , 观众对片中令人髮指的杀戮也经历了一种习惯的变异过程:从最初的不解震惊 , 到淡漠麻木 , 再到逐渐习惯 , 最后 , 杀戮似乎已是不可缺少的生活部分 。在不经意之间 , 在潜移默化中 , 观众从罪案的窥视者成了罪案的参与者 。影片通过冷静客观的手法 , 巧妙地实现了这种转换 。观众从至高无上的影院消费者 , 没有防备地被强姦 , 并被强拉入伙 , 成为与罪犯同流合污的一群 。当观众清醒以后 , 身份的转变似乎已成定局 , 愤怒也罢 , 震惊也罢 , 帮凶的面貌都在自己的心上显影(《大众电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