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汉武帝托孤重臣欲完成武帝未竟事业失败被诛?( 二 )


再来看公孙弘 。这个人在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对策时论仁义礼智之效,为丞相后又纵论教化之功,并力主设立博士*置弟子五十人的教育制度 。这些都可谓源于纯正的儒家思想,代表了汉代儒家政治最根本的发展方向,历史影响重大 。若以他所居的位置,能一贯坚持如此,又能与董仲舒等大儒同心协力,儒家在武帝朝或许可以有大发展 。可惜其人其行并非如此 。他不仅没有与董齐心,反而肆意陷害,必欲除之而后快 。他又是一个精于世故的滑头,在朝堂上“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辩”(《汉书·公孙弘传》) 。对此班固总结说:“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 。儒学很大程度上只是他为*的工具和修饰罢了 。他与所谓的“醇儒”之间,距离实在不可以道里计 。
网络配图
武帝朝的另一位名儒儿宽,和公孙弘比较类似,他本来也是比较纯粹的儒生,但在张汤等文法之士手下逐渐用世,更熟悉的是*场规则,而缺乏大儒那种以礼乐教化济天下的高远理想 。所以武帝向他请教巡狩封禅之事,他没有“信而好古”的理想,反而认为武帝根据“事宜”自制即可 。后来任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故久无有所匡谏于上”(《汉书·儿宽传》) 。这种不作为,与“不肯面折庭争”的公孙弘又有何差别?
总的来讲,“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型的儒生成为了武帝朝用世儒生的主流 。他们并没有促成儒家学说在政治领域的统领地位 。
当然也要看到,武帝初期的尊儒也有其重大影响 。《史记·儒林列传》载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揽文学儒者数百人后“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武帝又在全国广泛设立学校,招收生徒学习儒家经典 。这确实进一步造成了儒学在更大范围的复兴,尤其一大批儒生逐渐在各地被培养出来 。这些儒生饱读圣人之言,胸怀平治天下之大志,又耳闻目睹武帝各项政治活动长期持续所造成的民生苦难 。心中渐渐积累强烈的政治批判意识,一旦机缘巧合,满腔愤怒必将喷涌而发 。
不过,武帝在位期间,他们不可能有这样的机缘,处于激烈政治漩涡中的霍光则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于是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与桑弘羊发生激烈的冲突,他们对桑坚持的外事征伐、内兴聚敛、严刑峻法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批评,并由此广泛论及武帝朝民生、吏治、社会风俗诸多乱象 。而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批评,无一不是基于儒学立场而发,进而提出“夫为君者法三王,为相者法周公,为术者法孔子,此百世不易之道也”的根本主张 。这是武帝朝被边缘化了的儒生集团远承孔孟,近承董仲舒的精神,经过长期积蓄力量重返政治舞台,一改公孙弘、儿宽一辈儒生“缘饰”之法,要求结束武帝多欲政治,彻底实行仁义礼乐教化的儒家政治的重大信号 。甚至可以说,西汉后期汉儒直至王莽,颇带理想主义色彩的风格,很大程度上都肇端于此 。
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上侃侃而谈、直言不讳,“发愤懑,刺讥公卿,介然直而不挠,可谓不畏强御”,一方面确是儒生“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的本性流露,但也不能说没有霍光在背后撑腰的因素 。通过此次会议,霍光借儒生沉重打击了桑弘羊一系 。桑弘羊气急败坏,由此与霍光的矛盾迅速公开化、白热化 。
会后第二年,桑与长公主、燕王旦、上*桀联合,孤注一掷试图谋霍光,结果事败被诛 。历史由此进入了十三年霍光专权的时代,直到他去世(前80年-前68年) 。
霍光与儒生集团的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