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源( 二 )

a]芘和二苯并[ah]蒽来源于汽油发动机 。Mn/V值可以判别煤燃烧和油燃烧所造成的污染物:比值1,则来自于煤燃烧 。一般认为,任一元素与钒的比值都可作为这种判断的依据 。另外,运用同位素(主要是用铅同位素和碳同位素)示蹤的方法来追蹤颗粒物来源,也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套用和研究 。我国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70%以上是难以清洁燃烧的煤炭,而且对于煤炭使用和汽车排放控制不严 。因此,我国城市大气中大量的PM10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燃烧过程 。煤炭燃烧直接排放出大量粒径较小的一次粒子,同时煤炭燃烧排出的大量SO2等气态污染物经反应后可形成粒径较小的二次粒子,因此PM10、PM2.5污染程度较高 。例如:成都市PM10的污染源以煤烟为主,燃煤飞灰、冶金尘、道路交通尘、垃圾与草木焚烧烟尘是其主要的污染源 。在广州、武汉、兰州、重庆四地为期2a的监测表明,城区PM2.5占PM10的体积百分数分别为64.7%~66.1%、52.6%~60.5%、51.6%~51.9%和6.8%~65.1% 。在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方法,揭示合肥地区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依次是地表扬尘、大气次生气溶胶、汽车尾气、燃煤烟尘 。相对国外已开发国家,我国可吸入颗粒物的源解析研究工作刚刚起步 。1993年国家环保局下发《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规定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应使用受体模型进行,所用受体模型主要指化学质量平衡(CMB) 。环境迁移、扩散和转化迁移、扩散PM10在空气中受重力、浮力和拖曳力的作用,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和转移则主要取决于其空气动力学直径 。一般来说,PM10扩散範围从几十米至数十公里,PM2.5可扩散至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之外,造成大範围的污染,甚至成为全球性问题 。转化大气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得到自然清除:(1)雨除(作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而降落)和降水沖刷,这是最有效的清除途径;(2)在大气动力作用下由于撞击而被捕获在地面、植物或其他物体表面上;(3)由于本身重量而自然沉降,这个途径对于可吸入颗粒物而言较为次要 。二次颗粒物与形成它的气态物质比较,其在环境的转化的主要差异在于反应性质和沉降速度 。二次颗粒物大致是反应的终产物,即使发生反应仍维持其颗粒状态 。沉降速度也比气态物质大个数量级 。因此二次颗粒物可在环境中维持数日至数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