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鹳科( 二 )


红鹳科

文章插图
红鹳分布图繁殖方式繁殖也是集群式的 , 成百上千只在一起组成一个求偶群 , 但婚配却主要是“一夫一妻”制 , 交尾时雄鸟跳到雌鸟的身上 , 只有这时才能清楚地分辩它们的性别 。每年营巢一次 , 但新巢大多搭建在旧巢之上 。巢高出水面 , 一般多选择在三面环水的半岛形土墩或泥滩上 , 有时也在水中用杂草建筑一个“小岛” 。筑巢时用喙把潮湿的泥巴滚成小球 , 再混入一些草茎等纤维性物质 , 然后用脚一层层砌成上小下大、顶部为凹槽的“碉堡”式的巢 , 高度为12-45厘米 , 直径为38-76厘米 , 别具一格 , 坚固耐用 , 任凭大雨沖刷也不会倒塌 。每个群体的巢常常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 构成一个很有秩序的“小村落” , 巢和巢之间的距离多为60厘米左右 , 其内还开掘有许多小沟 , 以便与水面相沟通 , 这样在孵化期间就可以随时进入水中觅食、站立在浅水中了望 , 或者潜入水中游泳 。红鹳以泥筑成高墩作巢 , 巢基在水里 , 高约0.5米。孵卵时亲鸟伏在巢上 , 长颈后弯藏在背部羽毛中 。每窝产卵1-2枚 。卵壳厚 , 色蓝绿 。孵化期约1个月 。雏鸟初靠亲鸟饲育  , 逐渐自行生活。该科分类
红鹳科(3属 6种)
中文名称学 名命名者及年代一小红鹳属Phoeniconaias Gray, 1869二安第斯红鹳属Phoenicoparrus Bonaparte, 1856三红鹳属Phoenicopterus Linnaeus, 1758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範围广 , 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 栖息地质量 , 种群规模 , 分布区域碎片化) , 种群数量趋势稳定 , 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因羽色鲜丽 , 被人饲为观赏鸟 。保护级别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