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桥村( 三 )


介桥村

文章插图
瑞竹堂残壁严氏祖公墓严氏祖公墓在村中古樟下,是村中唯一保护最完好的古蹟 。经过几次重修,现已围墙铁门拦之,里面 还存放了从严嵩曾祖、祖父、父亲墓前被人盗挖遗弃的汉白玉无头石人石马4座 。
介桥村

文章插图
出土的严嵩石像(现立在严氏祖公墓中)宋元古樟树群鸟声啁啾、古朴苍翠的宋元古樟群是身处城郊介桥村独有的风景 。在上世纪70年代,上海同济大学着名园林专家吴人伟专程考察该村时,统计有40多棵 。后来在修铁路、建新房过程中,遭受了几次人为砍伐,现只存20多棵,最集中的樟树群在村西村委会大院旁,最大最久远的是村南的“樟树王”,有近千年历史 。该树最大直径4.2米,树冠避地面积约1亩,要八九个成人才能围抱 。村西古樟群曾是严嵩曾孙严云从反清复明时,回乡组建勇士队练兵用的哨院 。
介桥村

文章插图

介桥村

文章插图
古现代祠堂后隐约的古樟树千年古井村内还有一口永不乾涸的浅水古井 。古井位于毓庆堂东北角200米处,与毓庆堂同建并与上进地底下的泉塘相连,两旁凹陷的青石板上展现着它600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边环境水流良好时,还能 看到从泉塘中游出的没有晒过太阳的白鲶鱼,使古井充满了神秘灵异色彩 。周围还有与它同年代的八口古 方塘及一条名曰“介溪”的小溪流 。
介桥村

文章插图
所获荣誉2010年2月,介桥村通过国家AA级风景区评审 。历史名人介桥村出过7名进士和20余位举人,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严嵩也出自该村 。介桥村几乎都是与严嵩同族的严姓后裔 。据村中老人介绍,介桥严氏始祖严季津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年),从福建邵武来到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做官,而后定居袁岭北麓的“打铁坑”,即现在的大连坑自然村 。至第四代严大华迁至介桥村西面的坑头,到第六代严洪伯才逐渐形成现在的介桥村,距今900多年 。介桥村曾一度人文蔚起,历代科甲蝉联,英贤辈出 。介桥村累计出了7个进士,其中严嵩一家就有3人,即严嵩高祖严孟衡、严嵩、严嵩曾孙严云从 。据《介桥严氏家谱》记载,在明朝科举考试大力扩招的永乐十三年(1415年)至天启元年(1621年)的200年间,当时全村八代男丁总数511人中,154人获得秀才以上称号 。因严嵩与其曾孙严云从都贵为一品隆及亲人,使获得一品官职或朝廷诰封的达8人之多,所以该村又有“八世一品”的美称 。严嵩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他是明朝重要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实为其子严世藩代笔,严世藩极为擅长写青词),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奸臣之一 。(严嵩虽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但在家乡分宜县还是受人尊敬,这跟其在家乡做的一些善举有关 。至今有分宜本地学者认为严嵩的坏名声有很大一部分是其在倒台后被政敌所黑,其实大部分为儿子严世蕃所为)
介桥村

文章插图
严嵩严世蕃严世蕃(1513—1565)号东楼,明朝嘉靖皇帝的首辅严嵩之子 。严世蕃不是经过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借他父亲的光,先入国子监读书,后做官,累迁至尚宝司少卿和工部左侍郎 。据说,严嵩长得又高又瘦,眉目疏疏,声音又大又尖,很符合百姓心目中刻画的奸臣形象 。可是,严世蕃的长相和他爹却一点相似的地方都没有,“短项肥体”,果然是富家公子气象,只是可惜一目失明 。严世蕃奸猾机灵,通晓时务,熟悉国典,而且还颇会揣摩别人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