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山西境内的支流 汾河( 六 )


黄河在山西境内的支流 汾河

文章插图
汾河万荣段自义棠进入灵霍山峡后,即为下游 。河长335.4公里,流域面积16595公里 。灵霍峡谷长约50公里,流域面积4200公里,属砂页岩及灰岩地层土石山区,为下游洪水主要水源之一 。出灵霍山峡后,即进入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本区水资源相对富饶,土地肥沃,光热条件殊佳,向有山西粮仓之誉 。社会经济到20世纪末,汾河流域内有耕地面积129.6万公顷(1944.7万亩),占山西省总耕地面积的30% 。有效水浇地面积47.6万公顷(714万亩),为山西省有效水浇地总面积的43% 。流域内共有人口1266.2万,为山西省总人口的39%,人口密度321人/平方千米 。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25亩,人均占有水浇地0.9亩 。粮食总产283.5万吨 。汾河流域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收入靠粮食、蔬菜和养殖业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高梁、穀子以及山药蛋、豆类为主,为山西商品粮生产基地 。流域内,特别是沿河两岸分布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太原东西山,晋中的富家滩、南关,临汾的霍州、辛置等地均为重要煤矿与发电厂址所在地 。2000年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山西全省的44.4%,人均国内GDP高出全省12% 。全流域农业产值为全省的40%,而工业产值占全省的51.50% 。水利概况历代航运汾河的开发历史很早,西周、春秋时期,汾河上航运就开始了,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饑荒,秦国用可载数万斤粮的木船从关中出发,沿渭水、黄河、汾河向晋国源源不断地输运了大批粮食 。战国、秦汉时期,汾河流域的水利灌溉事业和垦植业受到重视,汉武帝时,为了发展河东的农业生产来避免三门峡以东漕运的艰难,河东郡太守番系建议“穿渠引汾溉皮氏(今河津)汾阴下“,后来,按照番系的建议,发卒数万人作渠,渠成后有所收益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一75年)曾计画在滹沱河之间修一条东西向的运河,以“转山东之漕,用实秦晋”,其路线据清代地理学家杨守敬考证“当自交城,太原北山,绝汾,经阳曲 。忻州之北至定襄会滹沱 。隋唐两代,是汾河漕运和灌漉事业兴盛发达时期,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长安仓储空虚,诏漕汾晋之粟以给京师,“漕舟由渭(水〉入河,由河入汾,以漕汾晋”(《晋乘·略》卷十四),唐开元年间,裴耀卿“益漕晋,绛……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凡三岁,溜七百万石,省陆运庸钱三十万缗” 。(《新唐书·食货志》)、可见,汾河通航能力很高,漕运量极大 。宋元时代,由于都城的迁移和宋初多次引汾河与晋水灌太原,人为地破坏了汾河在太原段的堤防 。因之,汾河航运较前急剧低落,长时期内没有漕运的记载,仅有少量的行船活动 。据文献记载,唐代中叶以后,秦岭、陇山一带的树木已砍伐殆尽,不能够满足建筑宫殿的需要“近山无巨木,求之岚胜间”,(《新唐书》卷137《裴延龄传》) 。吕梁山又成了採伐术材的一个重点地区,因为它距离开封、洛阳、北京较近兼有黄河、汾河及陆运之便,在诸都城附近砍伐完后,必取诸山西“晋之北山有异材,梓匠工师为宫室求木者,天下皆归”(柳宗元《晋问》) 。到北宋大中祥年间(公元1010-1016年)为修筑宫殿,在岚县、离石、汾阳一带採伐柏木,伐木工多达三四万人,砍伐的大量木材,“先沿支流漂入汾河,后束为木筏顺汾河而下,至河津入黄河,沿河东下至于开封”(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 。因此,当时就出现了万筏下河汾的情景 。汾河流域历经唐宋金元各代垦殖、採伐,以前林草茂密的青山绿水变成了满目荒芜的光山秃岭,水量大减,水土流失加剧 。灌溉航运便利的汾河逐渐变成了旱涝无定,水源日渐枯缩,赤足可涉的小川浊流 。到光绪三年大旱前,由于人口的压力,乱采滥伐森林,垦荒屯植的现象有增无减,水土流失日益剧烈,汾河水量大减 。到明代,河上只能“秋夏置船,冬春以土桥为渡”,而到清代,虽曾有人构想“通舟于汾,制船如南式”,但汾河已无航运之可能了 。农业灌溉历代开发汾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水利历史悠久,其业绩大多集中分布在汾河中下游两岸及其主要支流 。引泉水兴灌溉之利,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引晋祠泉水 。《水经注》记载:“难老、善利二泉,大旱不涸,隆冬不冻,灌田百余顷 。”东汉安帝时,在翼城境内开凿滦池渠,引皋翔山泉灌田,在曲沃县境内引绛水(沸泉)灌田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临汾县令梁轨在绛州“开鼓堆泉十二渠,溉田百余顷” 。到唐代,汾河中下游,除晋祠泉、鼓堆泉之外,洪洞广胜寺霍泉、临汾龙子祠泉、龙门(今河津)三峪泉等都有灌溉之利 。北宋,在介休县洪山泉也有开发 。引汾河水灌溉农田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128年汉武帝时,河东太守番系建议在汾河下游修渠开河,灌溉河津、荣河一带滩地 。自唐代开始,汾河中下游两岸以及浍河、文峪河、潇河、昌源河等支流已多处开渠引河灌溉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唐代贞元时(785年~805年),由绛州刺史韦武主持引汾水灌溉农田一万三千顷之多 。金代兴宝二年(1218年),在洪洞、赵城县境汾河干流上兴修通利渠 。据古籍记载,所开引汾渠道数以百计,汾河中下游是全国水利发达地区之一 。灌区建设流域内现有灌溉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大中型自流灌区29处 。其中,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处,即汾河灌区、潇河灌区、文峪河灌区和汾西灌区 。另有中型灌区25处 。总计有效灌溉面积为278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