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均年龄超60岁,这群行走的“蓝马甲”讲活济南老城故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李慧雯
眼前这位身着“蓝马甲”、精神矍铄的杜鹃,是一位资龄超4年的公益讲解员。从黑虎泉边到曲水深巷,从芙蓉街角再到百花洲畔,每一处老城古迹都变成一群“蓝马甲”口中活灵活现的故事,向来到济南的人讲述底蕴深厚、朝气蓬勃、人情味满满的济南。

文化|平均年龄超60岁,这群行走的“蓝马甲”讲活济南老城故事
文章插图
行走在老城街巷的文化保育者,团队平均年龄超60岁
杜鹃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今年65岁,因为热爱公益、喜爱济南文化,4年前加入老济南记忆馆,成为了一名公益讲解员。
“我们公益讲解团队平均年龄超60岁,最大的已经81岁,都是退离休老人,常年奔走于济南老城的讲解一线,主要面向孩子们讲好老城故事。”谈及团队,杜阿姨面露自豪之色。“团队在主心骨张志毅的带领下愈发壮大,平均每人每周讲解2-3场,一场持续2小时,深入老城的各个角落。我们真正把它当作一项事业在做,每次只要有讲解预约,大伙都积极争取讲解机会。”
不同于其他讲解队伍,老济南记忆馆团队更多地将故土情怀融入讲解内容,通过故事的形式讲活老城文化。“我们不是导游”杜鹃表示道,“我们是行走在街巷之间的文化保育者。”
讲好济南老城故事意义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光故事逐字稿的打磨就倾注了杜鹃不少的心血和精力。齐鲁壹点采访人员注意到,在杜鹃的手机上,每处古迹都有数千字的逐字稿及录音示范,这都是她一点一滴搜集资料,结合个人情感反复打磨完成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元,包括文化背景、历史典故和诗词歌赋等,针对不同群体还有不同的讲解版本。“希望通过好的故事让老城文化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孩子们也愿意听。”杜鹃说。

文化|平均年龄超60岁,这群行走的“蓝马甲”讲活济南老城故事
文章插图
讲述老城故事,让文化与古迹同频共振
在杜鹃眼中,老城古迹不是书本上单薄的文字,而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源自一场让杜鹃记忆尤深的讲解经历。
2年前,她和团队接待了香港中文大学社工专业的一行学生。据她介绍,在来济之前,这些大学生对济南不甚了解,仅有的认识是来自晚清知名作家刘鹗笔下的《老残游记》。书中曾鲜活地描述了当年黑虎泉的盛状:“老残果然望外一看,原来就在自己脚底下,有一个石头雕的老虎头,约有二尺余长,倒有尺五六的宽径。从那老虎口中喷出一股泉来,力量很大,从池子这边直冲到池子那面,然后转到两边,流入城河去了。”
杜鹃告诉采访人员,香港学生来的时候,黑虎泉还处于喷涌淡期,虎头涌出的泉水远没有最盛时期的热闹。杜鹃指向三个虎头,告诉这群学生这就是书中描写的黑虎泉,“我话刚说完,就看到学生们连连惊叹,表示终于与脑海中的文字描述对应起来了”。杜鹃开心地回忆道,“好像一瞬间注入了灵魂”。

文化|平均年龄超60岁,这群行走的“蓝马甲”讲活济南老城故事
文章插图
这就是古迹的价值和魅力。作为文化载体,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古迹将城市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通过故事讲述,使得文字和实物的共振,唤起脑海深处的记忆,引发肺腑之间的共鸣。经历这件事,杜鹃更加意识到这份讲解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希望通过身体力行留住和传承好济南的老城文化。
【 文化|平均年龄超60岁,这群行走的“蓝马甲”讲活济南老城故事】老济南记忆馆负责人张志毅告诉采访人员,记忆馆的文化保育公益计划发起于2016年,旨在留住济南的根与魂,让乡土归属感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继续创造和传递新的济南记忆。目前,老济南记忆馆已经拥有一支由20多名核心骨干成员组成的文化保育和城市导赏志愿团队,开辟了黑虎泉、百花洲、曲水亭街、大明湖、红色党史等多元化主题探访路线,像杜鹃这样的“蓝马甲”们也继续奔走于老城的各个角落,讲好老城故事,传承济南文明,成为城市一抹亮眼的蓝色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