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孔雀( 二 )


活动:双翼不发达,不善飞行,而脚强壮有力,善疾走奔跑,在逃窜时多为大步飞奔,觅食一般在清晨和黄昏,清晨来到溪边喝水、边清洗羽毛,然后一起去树林中觅食,炎热的正午则在荫凉的林中休息,黄昏再次采 食 。晚间则飞上树枝休息 。行动敏捷,脚强健,善奔,有一定高飞能力,在繁殖期间公孔雀有求偶行为并“开屏”,母孔雀也能用喙吻公孔雀的头、脸部 。
殴斗性:在繁殖期间公孔雀间常因争偶而发生剧烈殴斗,也常伤及母孔雀 。
叫声:蓝孔雀公孔雀“哇—哇”声拖腔长,叫声似老鸦,甚不悦耳 。
生长周期:性成熟迟,22周龄开始性成熟 。寿命长,蓝孔雀的寿命长约20-25年 。
分布範围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 。引进:澳大利亚、巴哈马、纽西兰、美国(夏威夷岛) 。

蓝孔雀

文章插图
蓝孔雀分布图繁殖方式繁殖期为6-12月 。营巢于灌丛中的地面凹坑上 。此时雄鸟的羽毛特别绮丽 。常见数只雄鸟追随于雌鸟周围,并把艳丽夺目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展开如扇状,不断抖动,并相互摩擦而发生“沙——沙” 的音响 。雄鸟为争雌还发生格斗 。巢营于郁密的灌木丛、竹薮等的高草丛间 。巢异常简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窝,并衬以杂草、枯枝、落叶、残羽等 。雌鸟每隔一日产一卵,多在黎明产下 。卵每产4-8枚,一般为5-6枚 。卵呈钝卵圆形,壳厚而坚实,并微有光泽;呈乳白,棕或乳黄色,不具斑点 。孵卵由雌鸟承担,经28-30日才孵出雏鸟,雏鸟有隐蔽于雌鸟尾下的习性 。生长缓慢,第一年的幼鸟与雌鸟略同,而雄性幼鸟的颈部则色彩较鲜艳 。第二年的幼鸟与同性别的成鸟相似,但雄的不具尾屏,脸上裸露部呈蓝色和黄色,第三年才被有成年的羽衣,此时雄性幼鸟具有完全成长的尾屏 。亚种分化蓝孔雀属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人工养殖技术成熟,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人工养殖蓝孔雀尚缺乏品种标準与生产指标,但可根据外貌、体重、生长发育、产蛋量、孵化率等性状进行选择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选择健康、羽色鲜艳、脚有力、趾不弯的个体 。应进行编号,以防近亲交配 。为此,应向不同单位引进具有不同血统的种蓝孔雀,索取系谱资料 。蓝孔雀与绿孔雀可以杂交,其杂种后代完全能育 。繁殖周期蓝孔雀的繁殖期有强烈的季节性,一般在6-8月份 。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期往往可提前和延长,从而延长了产蛋季节 。
    发情与求偶:成年的蓝孔雀,特别是公孔雀常常追逐母孔雀,并将华丽夺目的舵羽上的覆羽(200根以上)通过皮肌的收缩,高举展开如扇状,俗称“开屏”,并且不断抖动,索索作响,并可多次开屏,每次长达5-7分钟之久,且左顾右转,翎羽上的眼状斑反射着光彩,引得母孔雀频频接近公孔雀 。在群养情况下,为争配偶常引起剧烈殴斗,有时已发情的母孔雀被公孔雀追得无奈而致受伤 。
    交配:公母配种比例为1:3-5,母孔雀交配15天后开始产蛋,为此要在角落处挖一沙坑,放好沙供其产蛋用 。应有专人值班拣蛋,免发生食蛋癖或诱发抱性 。
孵化方式分为自然孵化与人工孵化两大类 。
    自然孵化:最好利用抱性强烈的乌骨鸡及土种草鸡来代孵,并用醒抱药催醒有抱性的母孔雀 。一般体型小的抱鸡只能每次抱孵4-6个孔雀蛋 。在孵化期间,将抱鸡每天上午、下午定时放出或抱出2次,进行排粪,同时供应饮水和穀粒,约15分钟后抱回继续孵化 。孔雀的孵化期为26-28天,其中于第7、14和21天分别验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