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赖斯着图书 发现之旅( 二 )


托尼·赖斯着图书 发现之旅

文章插图
詹姆斯·库克、约瑟夫·班克斯爵士、悉尼·帕金森 / 128第六章:回到南太平洋(1772~1775)詹姆斯·库克、约翰·福斯特、乔治·福斯特 / 156第七章:勘测澳大利亚(1801~1805)马修·弗林德斯、费迪南德·鲍尔 / 184第八章:小猎犬号航行(1831~1836)查尔斯·达尔文 / 214第九章:深入亚马孙雨林(1848~1862)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亨利·沃尔特·贝茨 / 242第十章:深海探测(1872~1876)挑战者号探险 / 272后 记 / 300传记精粹 / 306参考书目 / 313索 引 / 316谢 辞 / 324图像着作权 / 325书评我从海淀图书馆借了一本《发现之旅》回来,没花多少时间就看完了 。顺手把一些植物名记下,从网上搜了图片后,存在自己的植物图片库里 。多年以来,我都是用这种笨拙的方式在认识植物 。把听说的、看到的每一种植物图片都存在一个巨大的资料夹中 。渐渐地,那个资料夹里有了几千张图片 。而我对科属也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于是又建了一个资料夹,把它们按科分 。过去,在我只认识几百种植物的时候,我很愿意帮别人鉴定,遇到植物能斩钉截铁地说出它的名字,儘管现谬误颇多 。但现在,我会去翻《中国植物志》,越看越搞不清,于是,“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更早的时候,我每一次知道一种童年常见植物的名字都欣喜万分 。紫云英、紫花地丁、半边莲、空心莲子草、乌蔹莓、萱草、泽漆、蓬虆、紫堇……每一个名字都那幺好听,更重要的是,它们通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在知道植物正式的中文名之前,我只知道它的宜兴土话名字 。知道方言中的名字,并非没有意义,它对了解某地风俗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 。只是,它往往局限在某一块极小的地方,你能跟当地人交流,谈论某种植物,却无法与更多人讨论,因为他们不知道你在说什幺,巴别塔就建不成了 。在那些欧洲的探险家发现澳洲大陆之前,它就存在着,那些袋鼠、树袋熊,也都在没有正式名字的状态下生活得活蹦乱跳 。只是,无法把它们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认识 。所以,我无比膜拜林奈大人 。他朝着混乱的世界吹了一口仙气,万事万物瞬间归位,一切变得井井有条 。而在他的二名法出现之前,植物学上用冗长的描述性拉丁文句子来作为植物的学名,大家各自为政,真是“贵圈真乱” 。到如今,没有被命名的植物少之又少,一个博物爱好者可能穷尽一生都无法命名一个新的种,如果以此来衡量,那幺博物就没什幺搞头了 。但是,博物的乐趣不在于你为世界提供了什幺,而在于你从博物那个大池子里舀了多少水到自己的小罐子里 。以我个人浅见,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愈是深入细緻,自然展现给我们看的愈是丰富多彩 。自然宏大而精微的美,不含功利,没有目的,只是出于本来 。植物学很适合不需要太多人际关係的人 。喜欢植物的人独自深入密林的时候,并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一草一木都是朋友,了解它们的习性,观察一朵花的形状,这些事情并不枯燥,而是充满乐趣 。也只有在沉默的时候,才是能听到更多的声音 。除了走遍山川,博物爱好者还可以独自踏上另一条发现之旅——从书页开始,在文字中一点点追上十七世纪的博物学家,以一个隐形人的样子登上航船,越过海洋,去牙买加尝一尝可可,在世界认识它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