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延安有支悬崖种树队:17年种树百万棵,让黄土高原“披绿衣”

为将树苗种在黄河壶口瀑布上游右岸的山崖上,王小红背上5公斤的树苗和工具,抓着绳索一点点往下挪。
山崖上,碎石和松土实在太多,虽然山上的队员不断喊着“慢点,要小心”,可在绳索下放的刹那间,王小红的脚还是踩空了。
猛然间,王小红感到身体开始往下坠,人也失去了控制。“完了!”王小红有了不好的想法。
幸好,捆在腰间的绳索救了他。“要不,我就掉到悬崖下面去了。”
7月30日,王小红谈起今年4月的那场经历时,仍然感到后怕。
在此种树17年,类似的险情时刻存在,可这一切,仍无法阻止王小红种树的热情。
王小红告诉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采访人员,最初在山崖上种树,只是为了打工挣钱。可时间久了,这些树苗就像自己的孩子,他将它们种下,照顾它们成长,而它们为黄土高原披上了一抹绿色。俯视山下,黄河在青山之间奔流向东。王小红说,他感到特有成就。
今年7月2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一张卫星对比图引人关注,经过23年退耕还林,延安地区黄土高原已由“浅绿”向“深绿”挺进。而王小红的悬崖造林队仅仅是延安退耕还林23年的一个缩影。

宜川县|延安有支悬崖种树队:17年种树百万棵,让黄土高原“披绿衣”
文章插图

▲经过20余年退耕还林,黄土高原已由“浅绿”向“深绿”挺进。图片来源/陕西省林业局
【 宜川县|延安有支悬崖种树队:17年种树百万棵,让黄土高原“披绿衣”】曾经荒山无数
今年47岁的王小红是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人,早年黄土漫天的家乡,让他至今难忘。
当年,黄河两岸的荒山上几乎看不见整片的绿色,稍微长出点植被,也会被牧民放的羊群迅速吃掉。
上游新闻采访人员获悉,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落差大、水流急,加之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长期的陡坡开垦、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破坏,一下大雨,大量黄土就会随着雨水流入河中,将黄河染成黄色。
在王小红的记忆里,没了树的荒山是可怕的,这里常年风沙肆虐、土路难行。王小红记得,当地随便下点雨,黄河便水量增大、泥沙泛滥,想要出门几乎不可能,随时还要面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当地人告诉上游新闻采访人员,当年由于黄沙漫天,就算是结婚,当地人都不敢穿白色的衣服,因为一出门,白衣就有可能染成土黄色。
王小红记得,小时候,从黄河里舀碗水,半碗是水,半碗是沙。
公开资料显示,黄河在宜川境内全长66公里。上世纪80年代,仅宜川县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约为950万吨,使宜川陷入“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

宜川县|延安有支悬崖种树队:17年种树百万棵,让黄土高原“披绿衣”
文章插图

▲王小红的悬崖种树队用17年时间在当地种树百万棵。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生态脆弱成为制约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当地村民记得,上世纪90年代以前,当地人种地靠天,喝水靠运,别看紧邻着黄河,去一趟河边,要翻好几道沟。很多人甚至不能自给自足,一度,宜川县也被国家确定为贫困县。
约三小时车程外的延安市吴起县,1997年以前,情况也很类似。
吴起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农牧过渡地带,当地人说,“山是和尚头,沟是千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
历史上,由于人口、牲口、灶口的刚性需求,农民为了繁衍生息,广种薄收,年年倒山种地,漫山放牧,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怪圈”,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于是,当地人说,“年年造林不见林,岁岁栽树树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