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以前人取名都要加辈分,为什么现在人不加了是因为难听吗



取名|以前人取名都要加辈分,为什么现在人不加了是因为难听吗
文章插图

用辈分取名,是中国特有传统文化,它代表了你在家族、亲友、村子里的世系次第。中国人自古讲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辈分便是长幼尊卑的划分标准之一,这在我们农村里最为明显。比如在我们村里,你如何称呼一个同姓人,就要看双方的辈分,而不是年龄。如果对方辈分没你高,哪怕年龄比你大得多,你也可以直呼其名,不过出于礼貌,大家不会当面叫名字,而是直接称“你”即可。比如当我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时,我们村里有些辈分比我晚的人,对方可能是70岁的老头了,但由于对方的辈分没我高,我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依然可以称呼对方的名字,而且对方还不会生气。同理,假设对方只是个5岁的小毛孩,而我已经30多岁,但这孩子辈分比我高一辈,理论上我还是要称呼对方为“姑”或“叔”,城市里的人估计很难理解。


取名|以前人取名都要加辈分,为什么现在人不加了是因为难听吗
文章插图

因为有了辈分,在农村就会出现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20岁的年轻人称呼90岁的老人为“哥”或“姐”,年龄相仿的两个人或许是爷孙关系等等。用辈分取名是中国人的传统,而且能非常直观的区分出同姓之间该怎么称呼,另外由于每个地方可能辈分字不一样,即便同姓之间也就不容易重名。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人取名都不加辈分了呢?我认为有3个原因。审美与审丑我问过很多年轻父母,为什么不再用辈分给孩子取名,得到的比较多的答案是:用辈分取名不好听。现在很多年轻父母给孩子取名,喜欢用子、涵、轩、欣、怡、泽这些字,然后再把字组合到一起,于是产生了最多重名,诸如:子涵、欣怡、子轩、雨泽等等。这些字如果单个拿出来看,意义很好,但奈何人用的太多,就显得俗气了,如同上世纪的张伟、王娟、王芳、李娜一样的名字。


取名|以前人取名都要加辈分,为什么现在人不加了是因为难听吗
文章插图

但是用辈分取名真的难听、俗气吗?我认为完全不是,要说真俗气,也是因为名字没取好,或者父母水平不够。像我们父辈、爷爷辈的很多都用辈分取名的,也没见得很俗气啊?所以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审美问题。我们这一代的年轻父母审美出了问题,不知何为美?给孩子取子涵、欣怡、嘉怡这些名字的父母,大多是深受港台肥皂剧影响的一代,而港台肥皂剧本质上是快餐文化,浮夸、空洞、无内涵厚度,最终变为“审丑文化”,如同现今书法圈、娱乐圈、网红圈,也是各种“审丑”盛行。假以时日中国真正变得发达,人们审美成熟,审丑之风自然会被抛弃,人们也或许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样的名字才是美的,好听的名字。


取名|以前人取名都要加辈分,为什么现在人不加了是因为难听吗
文章插图

为何现在人取名不加辈分了?我认为另一原因是辈分所形成的土壤逐渐消亡。辈分所形成的的土壤,便是中国的宗族文化,有了宗族才有族谱家谱、有族谱家谱才有辈分存在的基石,宗族文化瓦解了,辈分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虽然中国现在宗族文化还存在,尤其是南方地区,但也不可否认,宗族概念是不断弱化的,加之整个大环境都很浮躁,甚至连亲人间的亲情也在淡化,何况血缘较远的宗亲,久而久之,与之相互依存的各种传统也逐渐消亡,辈分取名便是之一。


取名|以前人取名都要加辈分,为什么现在人不加了是因为难听吗
文章插图

而随着教育的普及,文盲率越来越低,70、80往后的年轻人,至少也都是初中文凭。大家都读过书,都识得字,还会再去找别人取名吗?很多时候不会,都是自己给孩子取。70、80后又是个性鲜明的一代,不愿循规蹈矩,因而很少人再用辈分取名,觉得很落伍。个性解放,受港台流行文化影响,普遍文化程度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就有了00后遍布子涵、雨泽、欣怡之类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