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海报观潮丨抗灾救灾中多位一体的“立体式救援”

张静宁
自然灾害面前的险情救援能力,是社会多方资源和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在近期河南暴雨的救援中不断得到印证。
2021年7月20日起,河南中北部出现大暴雨,郑州、新乡、开封、周口、焦作等地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250~350毫米),河南郑州、新乡、开封、周口、洛阳等地共有1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在这样罕见的极端自然天气造成的灾害中,多方社会主体竭尽全力抗灾救灾,显示出了立场一致、分工明确、全民参与的“立体救援”格局。
灾难险情冲击下,形成多方救灾合力
从近几年发生的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灾难救援来看,当前我们的救援力量逐渐形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解放军、公安机关、消防部门、民兵、应急管理部等组成的应急救援中坚力量。他们具有系统的反应机制、专业的知识、装备以及完善的组织架构,由宏观层面统一调配。
在此次河南暴雨中,他们的身影塑造了无数感人瞬间。在汛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中部战区启动应急预案,紧急派出3000名解放军赶赴河南缓解汛情,为防止管涌导致决堤,解放军们用手刨土的方式进行紧急处置,他们冒着暴雨站在泥中,加固河坝;此次救援中打通生命通道的“黑科技”也备受称赞,如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的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为一直没有通讯信号的受灾群众带来了五个小时的通讯信号。
第二部分主要是社会专业救援力量。我国现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多是本行业或相关企业的应急救援力量,主要分布在医疗行业以及灾情相关的企业单位。
比如此次备受关注的北京积水潭医院专家志愿者、以及因捐赠物资受到舆论称赞的鸿星尔克、蜜雪冰城等企业。还有类似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河南省物业协会等各地民间行业协会,都参与其中,也成为社会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的重要补充。
第三部分主要是近两年快速崛起并逐渐专业化的民间救援机构。它们随着这几年实际开展的救援项目日益规范化、成熟化。他们大多是民间专业、独立的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间救援组织有蓝天救援队、中国红箭救援队、北极星救援队、公羊队、绿野救援队等。还有一些地区性的民间救援分队也陆续出现在部分灾区一线,从此次河南暴雨的救援情况来看,这股来自民间的救援力量正在变得更加专业和强大。
第四部分救援力量是在此次救援中最新颖、影响力最广泛的网络救援力量。所谓网络救援主要是指网友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求助信息及救援公告,搭建信息收集通道并传递灾区实时情况。
如7月20日晚间,大学生Manto在腾讯文档上创建的表格《待救援人员信息》仅两日浏览量便达到250万次,类似救助信息与网络互助通道成了此次灾情中来自“普通人的微光”。
日益规范化的民间救援力量
我国现有的多数民间救援队伍,大多是从汶川地震之后开始逐渐萌芽,在2015年、2016年前后井喷式发展。
早期,这种快速发展的现状以及其“纯民间”的主要性质都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也就是救援队没有“名分”。由于民间救援队没有救护、行医权,“只能搜,不能救”的制度障碍,是众多民间救援队面临的尴尬。再比如不少救援队都属于非营利组织,这让规模逐渐扩大的部分队伍存在资金匮乏、资源短缺的问题,进而影响救援效果。还有一个重要的短板就是民间救援队人员的技能培训,救援队内部技能严谨化和服务的专业化方面,都缺少相关的认定标准。
近几年随着国家应急政策的完善和部分地区政府对救援队的支持,不少民间救援组织逐渐发展壮大,像网友较为熟悉的蓝天救援队和公羊队,其资金来源也主要包含了会员、社会捐赠以及政府部门支持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