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乌齐县


类乌齐县

文章插图
类乌齐县【类乌齐县】类乌齐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95°49‘~96°58’,北纬30°58‘~31°58’之间,北与青海省囊谦县相连,西邻丁青县,南与八宿县、洛隆县接壤,东与昌都市卡若区毗邻 。2015年上半年,类乌齐县生产总值3.19亿元,完成全年计画的42%,较2014年增长20% 。
类乌齐县县域西北至东南最大距离116公里,西南至东北最大距离71公里 。类乌齐县总面积6355.48平方公里 。下辖辖2个镇、8个乡,总人口49870人(2010年) 。县境内有类乌齐县、伊日温泉、旧密禅寺、崩勒溶洞、德曲颇章神山等景点 。
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类乌齐县退出贫困县(区)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类乌齐县
外文名称:Riwoqê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
下辖地区:桑多镇、类乌齐镇、宾达乡、尚卡乡、吉多乡、伊日乡等
政府驻地:桑多镇
电话区号:0895
邮政区码:855600
地理位置:昌都市北部
面积:6355.48平方公里
人口:49870人(2010年)
方言:藏语、康巴语言
气候条件:高原温带半湿润性气候
着名景点:伊日温泉、尚卡乡当日湖
机场:昌都邦达机场
车牌代码:藏B
行政代码:540323
历史沿革唐代,为吐蕃属地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统治西藏后,由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明代,永乐年间类乌齐寺的主持被封为国师,管理此地 。清代,曾设恩达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类乌齐宗 。民国七年(1918年),噶厦政府直接派驻“拉尼”和一个“代本”的军队,形成以噶举派为主,政教合一的政权机构 。1950年,前类乌齐宗管辖六大“本布”区域,区域的百姓直属类乌齐三大札仓领有 。1959年,时将六大本布中的“嘎玛格若达那本”和“莫冬冷曲林本”的区域划归昌都县 。1960年,成立类乌齐县人民政府,县驻地设在类乌齐镇 。1962年,新建巴夏区 。1964年,将玛利区划归洛隆县管辖 。1972年,县政府驻地迁至桑多区,同年新建类乌齐区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设市,类乌齐县属昌都市管辖 。行政区划2013年,类乌齐县下辖辖2个镇、8个乡:桑多镇、类乌齐镇、吉多乡、岗色乡、滨达乡、卡玛多乡、尚卡乡、伊日乡、加桑卡乡、长毛岭乡 。县政府驻地类乌齐镇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类乌齐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市北部,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西部,唐古拉山余脉他念他翁山东端 。县域总面积6355.48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95°49′~96°58′,北纬30°58′~31°58′ 。地形地貌类乌齐县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西北,他念他翁山东南 。东部属于典型的藏东高山峡谷型地貌,西部则属于藏北高原地貌类型 。地形沿澜沧江支流吉曲、柴曲和格曲由西北向东南走向,呈现西高东低趋势,平均海拔4500米,县驻地海拔3810米 。气候类乌齐县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2 。5℃ 。1月份平均气温为-6℃,7月份平均气温为12℃ 。日平均气温5℃以上持续期在120天,日平均气温0℃以上持续期在250天 。气温平均日差在15℃ 。年平均无霜期50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63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566毫米 。自然资源水资源类乌齐县有吉曲、紫曲、格曲三大水系流经全县各乡镇 。年平均泾流量为22 。3亿立方米 。类乌齐县的河流主要有怒江、金河、昂曲河、总河长851公里 。河网密度约0.81公里/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18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截至2014年,类乌齐县主要有煤、锡、铅锌、铜、菱镁矿、水晶石、铅石(红石榴宝石)、石膏、云母、大理石、石灰石、食盐等矿产资源 。可供规模开採的有煤、锡、铅锌、菱镁、食盐等 。生物资源植物资源到2014年类乌齐县木材蓄积量8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6% 。野生树林有松树、柏树、桦树、野白杨等乔木类和杜鹃树,婆婆柳等各种灌木类 。类乌齐县有药材,如:虫草、知(贝)母、人参果、红景天、大黄、黄连、秦艽、雪莲花、党参、一枝篙、颠茄、三棵针等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类乌齐县有鹿茸、麝香、熊胆、獐子、石青羊、藏原羚、塔尔羊、棕熊、豺子、豺、狼、猞猁、水獭、旱獭、狐狸、草狐、石貂、狸猫、猪獾、猴、秃鹫、盘羊、马鸡、兔子等动物资源 。人口民族截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类乌齐县总人数49870人,共8771户,其中男25195人、女24675人,汉族、藏族为其主体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