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传说中的长葛葛天氏陵远眺商丘宁陵说2006年5月底,由国内着名历史学家组成的“葛天文化专家考察组”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的带领下,到宁陵考察葛天文化 。他们实地考察了石桥乡葛伯屯村即葛国都城遗址,认真研读了相关碑文,看出土文物,了解民间传说,并通过研讨、论证,认为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国故地在宁陵,宁陵也是“葛、葛伯、诸葛”三姓氏的发祥地 。宁陵县石桥乡葛伯屯村村西有一个土堆,一个葛姓村民说这个地方就是葛国都城遗址 。
文章插图
宁陵县葛天氏陵葛在宁陵有权威依据:一、《史记集解》:“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 。”二、《汉书·地理志》:“宁陵葛曰‘康善’ 。”三、《后汉书·郡国志》:“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 。”四、《水经注》:“汴水又东经宁陵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汴水又东经葛城北,故葛伯国也 。”五、《四书五经集注》宋元人注:“葛,梁国宁陵县东北 。”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宁陵,古葛国 。”“葛,古国名,赢姓,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北十五里 。”七、《一统志》:“葛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国 。”八、《河南通志》:“宁陵,夏葛伯国 。”九、《归德府志·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 。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 。”十、《宁陵县誌·古蹟》:“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 。”十一、《中国历代战争史》:“葛,今河南宁陵县 。”十二、《河南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夏朝除建都嵩山一带外,它的很多属国也在河南 。如许(今许昌)、斟灌(今濮阳)、葛(今宁陵)……”十三、《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 。”《史记正义》、《河南通志》均云:“梁州谷熟县为南亳,即汤都也 。”《通典》、《括地誌》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说:“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 。”《归德府志》和《商丘县誌》说:“在谷熟镇南五里,即古亳故墟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亳》一文对葛、亳之地考辨最详:夏商“北亳”即春秋亳(薄)、两汉薄县和今曹县,“皇甫谧、司马彪、杜预、郦道元均以宁陵县之葛乡为葛伯国 。谧且谓‘偃师去宁陵八百余里,不能使民为之耕’以证汤之所都当为谷熟之南亳 。”长葛学者张佐军在《长葛之名琐谈》一文中,驳斥清代长葛知县何鼎所谓“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曰长葛”是“不考证历史的妄说”,长葛之“葛天氏故址”之说不攻自破 。同样,其他地方也是既无史志书证,又无考古物证 。相关资料原始社会的“理想之世”葛天氏部族宁陵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上古时期,宁陵叫“葛”,此地名源于一种植物名———葛 。《本草纲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载:葛,别名野葛、葛藤和葛条,其拉丁学名为Puerarialobata(willd)Ohwi 。豆科落叶缠绕植物,三出複叶,总状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红,荚果线形 。葛对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人有块根可食用裹腹、块根花序可入药、茎皮纤维可以纺织用来遮羞御寒、种子可以食用等功用 。故古人甚感神奇,对葛顶礼膜拜以为图腾,当地人更是以葛为荣,特以“葛”为地名 。此为古葛地名之来历 。葛天氏部族就在葛这块热土上休养生息,创造了较高的早期文明 。中华民族在距今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尚无农业,人们只是靠採集野果、植物块根及渔猎为生 。至葛天氏时方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其标誌是人们已能製作较为精製的耕作石头工具,在採集经济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初期,葛天氏部族在葛地休养生息 。对“葛天氏”,汉朝高诱《吕氏春秋·训解》说“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解释为“上古帝王”,《辞源》注释“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 。不管是“君号、帝王、帝号”,葛天氏为古葛地葛天氏部族首领当无疑义 。《帝王世纪》谓“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其时代应在伏羲之后 。从《葛天氏之乐》第四阕“奋五穀”推断,当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 。综合分析,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年代约在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间,属新石器时代之初,距今约一万年前 。当年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渔牧,神农氏授民耕作,葛天氏教民自治,各有分工 。葛天氏发现、总结葛的养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葛天氏传授、推广用葛纺织生活、生产用品的技能,如搓绳、编篮筐、织葛布等 。纹理粗的葛布叫“糹谷”,纹理细的葛布称“糹希” 。又用葛布缝製葛衣、葛衫、葛巾等,使族人告别蛮荒,步入文明 。《说文解字》曰:“葛,糹希糹谷 。”《本草纲目》有“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糹希糹谷” 。《诗经》中有“絺兮綌兮,凄其以风”的诗句 。《论语·乡党》有“当暑,袗糹希糹谷”的圣语 。为使天、地、人和谐相处,葛天氏草创了道德规範———礼 。葛天氏开创了原始的和谐社会,其所在时代的葛天氏部族是古代人嚮往并称道的“理想之世” 。《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说及理想世风时云:“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曾自谓“葛天氏之民”;元朝的沈禧《竹窗词·阮郎归山寺樵歌》有“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的词句;《史记·司马相如传》记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洛为之荡波” 。可见葛天氏时人性纯真,世风淳厚,在葛天氏治理下的和谐部落,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当为原始共产社会 。正是在此和谐生存状况下,葛天氏才创製了《葛天氏之乐》 。现状2007年4月,在中国宁陵葛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书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协会、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洛阳社会科学联合社、山东理工大学、商丘师範学院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52名考古、历史、文学等权威专家学者,通过研讨后得出结论: 葛天氏是华夏音乐、舞蹈的始祖,宁陵是音乐歌舞之乡,葛天氏时期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和谐社会形式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宁陵县上古时为葛地,葛天部落在此地生息;宁陵为葛、权、葛伯、诸葛四姓发源地 。这些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了葛天氏陵、葛城遗址等史迹遗存后呼吁:要加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历史远古的狂欢:中国第一部歌舞《葛天氏之乐》葛天氏部落是个能歌善舞的部落 。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 。为庆祝捕猎胜利、穀物丰收,人们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劳动中所哼的号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就是最早的歌舞 。《葛天氏之乐》是操牛尾的三人共同完成,内容有八个部分,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其複杂程度来看,都已相当完整 。故《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记述最详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秦始皇焚书前,当时可据古籍很多;再者,吕不韦曾悬书城门,“改一字,赏百金”,时人普遍接受,故此书可信可传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这种“三人操牛尾歌八阕”,成鸟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原始的歌舞艺术 。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表达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 。《葛天氏之乐》八部分歌舞中有第四阕“奋五穀”、第八阕“总禽兽之极”两部分与农业有关,从其阕名上可知:当时不但属于原始农业阶段,而且葛天氏部族在中国进入原始农业的时间相对较早,其农牧经验相对较高,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创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该乐所载歌舞证实,葛天氏部族为生计不仅辛苦耕作,树艺五穀(“奋五穀”),而且还尊崇大地、辨识土性(“依地德”)和祈敬上天、观察日月运行、天气变化的规律(“敬天常”),已能自觉地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进行不断的探索 。《葛天氏之乐》还是中国最早的保健操舞和仿生气功 。原始人的保健和气功活动产生于人类早期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成熟 。《黄帝内经·素论·移精变气论》云:“远古民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文中的“动作”,指劳动或模仿劳动的肢体运动;所谓“阴居”,则是指宁静的休息 。原始人正是通过歌舞或静养的方式来抵御寒暑,达到保健功效的 。甲骨文“舞”字的形状是一个人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样子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在记述“陶唐氏歌舞”时云:“陶唐氏之时,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路史·前纪》在记述“阴康氏之舞”时云:“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肿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 。”陶唐氏和阴康氏的时代均晚于葛天氏,那时的先哲们仍仿照葛天氏,引导人们以舞的方式治疗因风湿而引起的各种病症,祛病保健 。当然《葛天氏之乐》既舞且歌,不仅有“玄鸟”、“总禽兽之极”仿生气功等内容,而且还有其他诸如祈敬天地(“敬天常”、“依地德”)、歌颂君主(“建帝功”)和祷祝富足(“遂草木”、“奋五穀”)等内容,较“陶唐氏之舞”、“阴康氏之舞”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完备 。且歌且舞的《葛天氏之乐》是原始人的集体保健操舞,其功能是多方面的 。一是可以为大型庆典活动助兴,二是可以自娱自乐,三是可以陶冶性情,四是可保肝养气,五是可以祛病健身,六是可以传播文化,七是可以歌颂正义与鞭挞丑恶,八是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