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藏族家庭的生活变迁|重走天路看变迁| 家庭

家住西藏那曲的强秋旺堆一直想在离家300多公里的拉萨给父母买套房子。
与他的家乡相比,拉萨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条件更好,适合体弱多病的母亲养病。
“我的父母一辈子吃了很多苦,他们应该过得好一点。”这位25岁的藏餐馆老板说。

一个藏族家庭的生活变迁|重走天路看变迁| 家庭
文章插图

7月21日,强秋旺堆在自己的藏餐馆里给家人打电话。 新华社采访人员 吕秋平 摄
强秋旺堆在9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8,父母都是牧民。为了养大这些孩子,他的父母连自家产的酥油都舍不得吃,牦牛肉也尽数留给孩子或者拿去卖钱养家。
年少时,强秋旺堆到那曲市职业技术学校藏医专业学习。期间,他找到当地一家汉族人经营的诊所实习,并一直将这位来自重庆的诊所老板称为“叔叔”,这位“叔叔”资助了他此后的学费。
中专毕业后,强秋旺堆做了一段时间的二手车生意,后来在一家押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如今,他已经是该公司那曲分公司的经理,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不过,强秋旺堆并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他于2019年5月筹钱开了一家藏餐馆,开业第一年,就盈利10多万元。
去年,强秋旺堆终于实现了愿望,在拉萨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公寓,他的父母已经搬了过去。
听说二儿子搬进新房,强秋旺堆的爷爷旺青特意从青海省格尔木市赶到拉萨探望。
76岁的旺青曾是青藏公路那曲段的养路工,退休后随大儿子住在格尔木。2006年7月,穿越那曲和格尔木的青藏铁路全线投入运营,成为连接西藏和中国其他地区的第一条铁路。
“几十年前,谁能想得到我们西藏能有公路、铁路和公寓楼房?生活变化真是太大了。”旺青说。

一个藏族家庭的生活变迁|重走天路看变迁| 家庭
文章插图

这是在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拍摄的公路与铁路(2016年8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普布扎西 摄
旺青1945年出生在那曲,曾经是一名农奴,睡在羊圈里。农奴主经常因为小事用鞭子抽他。因为吃不饱,他只能靠打野味充饥。
“冬天羊圈里都是雪,我身上的血迹和雪水混在一起浸湿了裤子,冻成冰后像木板一样硬。”旺青告诉孙子说。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旺青第一次见到了解放军。解放军战士送给他衣服和饼干,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吃饼干。
1959年,西藏延续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被废除,旺青终于结束了农奴生活。随后,他分到了属于自己的草场和牦牛,并开始自学汉语。
1962年,青藏公路通车8年后,旺青成为一名养路工,直到1997年退休。
尽管按月拿着退休金,旺青却坚持每天义务打扫街道、捡垃圾。
他说:“每天打扫卫生是我能为社会所做的事。”
《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
2020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比上年增长12.7%,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5年增速保持在13%左右,增速均居全国第一。
在尝到了餐饮业的甜头后,强秋旺堆决定再开一家藏餐馆。目前,他的第二家餐厅正在装修,预计很快就会开业。“我希望在那曲打造一个连锁餐饮品牌。”他说。
【一个藏族家庭的生活变迁|重走天路看变迁| 家庭】文字采访人员:吕秋平、马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