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列传( 六 )


商君列传

文章插图
商鞅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①,东复侵地②,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③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④,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⑤ 。鞅复见孝公,益愈⑥,然而未中旨⑦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⑧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⑨,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⑩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13)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14) 。” ①缪公之业:指秦穆公修德行武,开拓疆土,争霸诸侯的事业 。详见卷五《秦本纪》“孝公元年令” 。缪,通“穆” 。②东复侵地:指原属晋国的河西地区 。晋献公死去以后,流亡在外的晋公子夷吾为了争夺君位“使人请秦,求入晋”,并表示“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 。及夷吾立为晋君,“背约不与河西城” 。秦穆公十四年(前646),晋乘秦饥,兴兵攻秦,结果晋惠公夷吾反被秦生擒,只好与秦盟,“献其河西地” 。后来“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把原先割让给秦国的河西之地,又重新夺回 。见卷五《秦本纪》,参见卷三十九《晋世家》 。③让:责备 。④说:规劝,劝说 。帝道:相传为尧舜等五帝治理国家的方法 。⑤这一句的意思是景监再向孝公请求召见公孙鞅 。⑥益愈:反覆前日之论,稍加修正 。由帝道渐入王道 。⑦未中旨:未能与孝公的心意相合 。⑧王道:即三王之道 。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之道 。⑨霸道:即五霸之道 。指以尊王攘夷为号召的齐桓、晋文之道 。五霸,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宋襄公、楚庄王 。他们多凭藉武力威势治理国家,开拓疆土 。⑩厀之前于席:身上跪在蓆子上向前膝行 。厀,通“膝” 。古人席地而坐,膝盖挨着蓆子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邑邑:同“悒悒” 。郁闷不乐 。(13)说:同“悦” 。愉快,喜悦 。(14)比德:比量德行 。孝公既用卫鞅①,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②,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③;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④ 。愚者暗于成事⑤,知者见于未萌⑥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⑦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⑧;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⑨,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⑩,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13);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14)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15)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16)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①卫鞅:商鞅为卫国人,故称 。下句“恐天下议己”,是说孝公欲从商鞅之言而变法,可是又怕天下议论他,不是说商鞅“恐天下议己” 。②疑:犹豫不定 。③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说,超出常人的人本来要被世俗非难的 。④敖:通“謷” 。嘲笑 。《商君书》或作“骜”,或作“訾” 。“骜”通“訾” 。“訾”,毁谤 。⑤暗:不清楚,不明白 。⑥知:通“智” 。未萌:未发露、察觉 。⑦虑:事先谋划、创始 。⑧法:效法 。故:指成法 。⑨易民:改变民风民俗 。⑩缘:依照,沿袭 。?王:成王,统一天下 。?五伯:即五霸 。(13)制:被制约 。(14)不肖:不成材,没出息 。(15)器:指古代标誌名位、爵号的器物 。(16)多:推重,讚扬 。令民为什伍①,而相牧司连坐②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③,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④;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⑤,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⑥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⑦,举以为收孥⑧ 。宗室非有军功论⑨,不得为属籍⑩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①什伍:户籍编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 。②牧司:检举,监督 。连坐:一人犯法,其他人连带治罪 。坐,因犯……罪 。③分异:分家另过 。这是为繁殖人口,发展生产 。④率:标準 。⑤僇力:即“戮力” 。尽力,致力于 。⑥复其身:免其本身劳役或赋税 。复,免除 。⑦事末利:从事工商业 。末,非根本,不重要的事物 。古代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 。⑧收孥:拘挚本人妻子,没收为官奴婢 。孥,奴婢 。⑨宗室:此指王族 。⑩属籍:家族的名册,谱牒 。?差次:等级次序 。差,等 。分别等级 。名:占有 。?芬华:比喻显荣 。即显赫荣耀 。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④,以明不期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⑤,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⑥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⑦ 。明日,秦人皆趋令⑧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⑨,尽迁之于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鹹阳⑩,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13),诸侯毕贺 。①具:準备就绪 。②布:颁布,公布 。③国都市南门:指都城后边市场南门 。古代国都建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④辄:就 。金:古代货币单位 。⑤期年:一整年 。⑥法:处罚、治罪 。⑦黥: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⑧趋令:遵照新法执行 。⑨乱化:扰乱教化 。⑩冀阙:古代宫庭外公布法令的门阙 。冀,记 。出列教令,当记于门阙 。(11)阡陌:纵横交错的田塍 。南北叫阡,东西称陌 。封:聚土作为标誌 。疆:划定疆界 。(12)劓: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 。(13)致胙:天子把祭祀用的肉赐给诸侯,表示荣宠的特殊礼遇 。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宠涓① 。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何者?魏居领阨之西②,都安邑③,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④ 。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⑤ 。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 。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⑥,可因此时伐魏 。魏不支秦,必东徙 。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⑦,此帝王之业也 。”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 。魏使公子昂将而击之 。军既相距⑧,卫鞅遗魏将公子昂书曰⑨:“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魏公子昂以为然 。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昂,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⑩,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①见卷五《秦本纪》、卷四十四《魏世家》、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②领阨:山岭险要处 。领,通“岭” 。阨,通“隘”,狭隘,险要 。③都安邑:建都安邑,亦即以安邑为都城 。④界河:以黄河为界 。⑤病:与上句“利”对举 。⑥畔:通“叛” 。⑦乡:同“向” 。⑧相距:两军接近,尚未交战 。距,通“拒”,抵御 。⑨遗:致送,赠予 。书:信 。⑩数:屡次、频繁 。?三家分晋以后,河西之地属魏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① 。赵良见商君 。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② 。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 。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③,聚不肖而王者退 。’仆不肖,故不敢受命 。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 。’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 。故不敢闻命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④,内视之谓明⑤,自胜之谓强⑥ 。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⑦ 。’君不若道虞舜之道⑧,无为问仆矣 。”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⑨?”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⑩;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13) 。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14),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15),至言实也(16),苦言药也(17),甘言疾也(18) 。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 。鞅将事子(19),子又何辞焉!”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 。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20),被褐食牛(21) 。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22),秦国莫敢望焉 。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23),三置晋国之君(24),一救荆国之祸(25) 。发教封内(26),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27) 。由余闻之(28),款关请见(29) 。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 。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30) 。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31),非所以为名也 。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 。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32),是积怨畜祸也 。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33) 。今君又左建外易(34),非所以为教也 。君又南面而称寡人(35),日绳秦之贵公子(36) 。《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37),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38) 。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 。《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39)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 。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40),持矛而操阘戟者旁车而趋(41) 。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42)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43),劝秦王显岩穴之士(44),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君尚将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45),秦国之所以收君者(46),岂其微哉(47)?亡可翘足而待 。”商君弗从 。①怨望:怨恨 。望,埋怨责备 。②从孟兰皋:经由孟兰皋的介绍 。③戴者:指善于治理政事而受到百姓爱戴的人 。④反听: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⑤内视:自我省察 。⑥自胜:自我克制 。⑦自卑:谦虚,卑下自守 。尚:尊重 。⑧前一“道”为遵循 。后一道为主张、道理 。⑨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和五羖大夫比,谁更贤能 。孰与,用于比较,与……比,哪个…… 。五羖(gǔ,股)大夫:即秦名相百里奚 。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晋所俘虏,随秦穆公夫人即晋公子夷吾的姐姐随嫁到秦,后逃离秦国,在宛地被楚人捉获 。穆公闻其贤,就用五张黑色的公羊皮把他赎回,与谈三日,穆公大悦,“授之国政” 。这与下文赵良所云颇不同 。见卷五《秦世家》参见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原文“伊尹为庖,百里奚为虏”段关于百里奚的注文 。⑩掖:同“腋” 。胳肢窝 。?诺诺:答应之声,有顺从、附合的意思 。?谔谔:直言的样子 。(13)这两句的意思是,武王让大臣们直言谏诤,国家就昌盛;纣王的大臣们不敢提意见,因而灭亡 。墨墨:通“默默” 。不言,无声息 。(14)诛:责怪 。(15)貌言华:表面上动听而实际虚浮的话 。(16)至言:真实的话 。(17)苦言:逆耳的话 。(18)甘言:献媚奉承的话 。(19)事:师事 。(20)粥(yù,育):通“鬻” 。卖 。(21)被:同“披” 。穿 。食:给……吃 。(22)加:凌驾 。百姓:指贵族 。(23)东伐郑:据《左传》载,鲁僖公三十二年,驻军于郑而代郑设防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送回信息,说郑国让他负责掌管北门的锁钥,如果秘密派军前来,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于是,秦穆公召五羖大夫百里奚之子孟明等三人东袭郑 。其事在三十三年 。及至孟明等到了滑国,发现郑国已有所防备,怕“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就灭滑而还 。按这次秦“东伐郑”,《左传》不及百里奚本人事,只载当初被百里奚推荐的蹇叔曾谏穆公不要“劳师以袭远” 。卷五《秦本纪》述及百里奚与蹇叔哭送出师事,卷三十九《晋世家》、卷四十二《郑世家》则未及其事 。(24)三置晋国之君:卷五《秦本纪》载,秦穆公九年(前651),晋献公去世,发生里克之乱,流亡在梁的晋公子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穆公许之,使百里奚将兵送夷吾归国为君,是为晋惠公 。秦穆公二十三年,在秦国做人质的晋公子圉听说晋君病,怕晋君去世以后他仍被留在秦国,而晋“更立他子”为君,于是逃离秦国归晋 。转年,秦穆公二十三年,晋惠公去世(《春秋》在明年,《左传》在是年)子圉立为晋君,后謚为怀公 。秦怨恨圉逃跑归国,于是迎送当时流亡在楚的另一位晋公子重耳归国为君,是为晋文公,此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事 。参见卷三十九《晋世家》、《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 。(25)一救荆国之祸:当指晋楚城濮之战 。据《左传》载,鲁僖公二十七年(是年亦秦穆公二十七年,即前633年)冬,楚成王与陈、蔡、郑等国围宋,宋派人到晋国告急 。转年春二月,晋用先轸谋与秦、齐结成抗楚联盟,秦穆公派其子甯(nìng,佞)率师参战 。夏四月晋、宋、齐、秦抗楚盟军大败楚师于城濮,从而保卫了宋国,制止了楚国的北侵 。荆国,即楚国 。救荆国之祸,即救楚伐宋之祸 。参见卷三十九《晋世家》 。又《索隐》谓救荆国之祸“朝周是也” 。此说也不无根据,盖此战结束以后,晋文公、齐孝公、宋成公、蔡庄公等盟践,以尊周室 。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按晋城濮之战大败楚师,似与百里奚相秦并无多大关係,此战主要是晋和晋名将先轸在起作用 。又,由初置晋国之君的秦穆公九年中经“一救荆国之祸”的秦穆公二十八年,到“东伐郑”的秦穆公三十三年,其间有二十四年之久,与上文“相秦六七年”不合 。又,梁玉绳《史记志疑》云:“奚之为相,未知的在秦穆公何年 。”卷五《秦本纪》载:秦穆公“以五羖羊皮”赎百里奚入秦,是其五年事(前655),穆公与“语三日”,大悦,于是“授之国政” 。据此,百里奚相秦,大概就在是年吧 。当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 。由“年已七十余”而“授之国政”的秦穆公五年到“东伐郑”的秦穆公二十三年,则百里奚当已近百岁,甚或已逾百岁 。所以,判断赵良的话是否合于史实,太史公的记述是否确凿,百里奚的年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26)发教:施行德化 。封内:境内 。(27)八戎:泛指诸戎部族及其国家 。(28)由余闻之:卷五《秦本纪》载,由余的先人原系晋人,所以,他会说晋国话 。我王“闻穆公贤,故使由余观秦” 。后由余降秦,“穆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上句“八戎来服”,盖指此 。(29)款关:叩关,即入关求见 。款,叩,敲 。(30)相杵:捣米时发出相应的呼声 。(31)嬖:宠爱,宠幸 。主:荐主,保举的人 。(32)骏刑:严峻的刑罚 。骏,通“峻” 。(33)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说,教化百姓比命令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比命令更迅速 。(34)左建外易: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改变法制 。左,失正 。外,失中 。(35)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 。寡人,君之谦称 。指商鞅被封商于之地,号商君 。(36)绳:约束,纠正 。引申为逼迫 。(37)以上四句诗出自《诗经·鄘风·相鼠》第三章 。遄,快,迅速 。(38)为寿:敬酒,致礼 。此引申为褒扬,恭维 。(39)以上二句诗,《诗经》未载 。可能是逸诗 。(40)骈胁:肌肉壮健,不显胁骨 。骖乘:乘车时居于右者,即陪乘 。多指警卫人员 。(41)阘(xī,希):长戟 。旁:同“傍” 。依傍,靠近 。(42)《书》曰二句;《尚书》里没有 。《索隐》谓此是《周书》之言,孔子所删之余 。(43)鄙:边邑 。此指偏远僻静的地方 。(44)显:显扬 。引申为重用 。岩穴之士:隐居山林的贤能之士 。(45)捐宾客:捨弃宾客 。这是对死亡的委婉说法 。(46)收:逮捕,拘压 。(47)微:少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①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②,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③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④!”去之魏 。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 。商君欲之他国 。魏人曰:“商君,秦之贼 。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 。遂内秦⑤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⑥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⑦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⑧,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①舍:住 。后一“舍”为旅店 。②客人:旅店主人 。③舍人:住店的人 。验:凭证 。路引一类的身份证件 。坐之:即店主人与住店的人一起判罪 。④敝:通“弊” 。弊病,害处 。⑤内:同“纳” 。交纳 。⑥徒属:封邑中的部属 。⑦卷十五《六国年表》谓商君死彤地 。⑧车裂:古代酷刑,以车撕裂人体 。俗叫五马分尸 。徇:示众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① 。迹其欲乾孝公以帝王术②,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③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④!①天资:天性 。刻薄:残忍 。②迹:考察,追究 。乾:求取,这里是游说的意思 。③发明:证明,说明 。④有以:有缘故,有因由 。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 。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 。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採集史迹传说 。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 。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着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着《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