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村|鹤壁决口72小时:救援队架舟桥,卡车填决口,村民开三轮运沙石( 四 )


7月24日午间,新京报采访人员前往新镇镇彭村卫河决口。在离决口大概一公里的地方,水已经涨得很高了。远处的庄稼地里,作物只露了头。一位村民站在路边的树荫旁,裤脚挽到大腿,直直地看向前方,他的身后是一群沾满泥浆的家猪。
决口处,河水泥泞浑浊,河面漂浮着树枝,远处还有一个被冲入的绿色垃圾桶。绿色渣土车和黄色的挖掘机相互配合,把沙石回填到决堤的位置。下面隐约可以看到23日凌晨投入河中的七八辆重型卡车的痕迹。
应急管理部工程救援中心(中国安能)现场指挥李法坤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七八辆重型卡车在下面相当于是打地基。”他解释称,原始堤坝是沙土坝,按照后来的水流速度会被“冲刷得厉害”。
中国安能已于23日上午9点携带应急动力舟桥到达现场。当日下午,83集团军某工程防化旅在执行多方向抢险任务的情况下,紧急抽调精干力量165人,车辆17辆奔赴浚县执行封堵决口任务。
24日午间,太阳正烈,采访人员站在动力舟桥甲板上能明显感到脚底发烫,甲板上的温度至少有40摄氏度。而为了保持平衡,战士们在动力舟桥上工作时不能站立,必须蹲着。来回一趟舟桥转运,至少需要待在甲板上半个小时。
应急动力舟桥正在决口附近运送大型挖掘机。中国安能集团保障处现场指挥员姜亭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目前搭建的应急动力舟桥由三个河中舟和一个岸边舟组成,能承载60吨到80吨的重量。
目前,搭建动力舟桥的主要作用是抢占“裹头”(堤坝的断层面),加快回填速度。安能集团现场指挥李法坤称,受水流速度影响,对岸堤坝的断层面被冲刷得较为严重,“我们需要去对岸稳固住堤头的位置,防止水流造成二次伤害。”

彭村|鹤壁决口72小时:救援队架舟桥,卡车填决口,村民开三轮运沙石
文章插图
7月24日上午,应急动力舟正向河堤对岸运送挖掘机等大型设备。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瑞文 摄
应急动力舟桥上摆放有成堆的沙袋和铁笼。每个铁笼大概是一立方米的架子,重约100多斤,战士们四人一组抬向决口位置。
在决口旁边,专门有几个人等着搬来的铁笼。他们负责将石头或者沙袋放进去,然后再进行捆绑,这样才能保证铁笼进到水里之后不会散开。28岁的战士王鹏程就是其中一员,这个商丘小伙子随部队到鹤壁还是瞒着爸妈的。
钢筋比较硬,拧起来很容易将手划破。王鹏程手上被钢筋勒出一道道的痕迹和伤口,他看了看,说了句“没事儿,都是皮外伤”。
2001年出生的李秦(化名),是一个地道北京小伙儿,24日,他担任冲锋舟副手,帮助冲锋舟主手指引方位,运送战士前往前方抢险。从上午11点开始的四五个小时内,李秦指引着冲锋舟来回奔袭了十几次,“每次至少运送8人,加上中途取东西或者更换装备的情况,加起来应该有二三十次了。”
在决口抢修现场,新京报采访人员注意到,不少战士坐在地上吃起了榨菜。一名战士解释道,这是为了防止出汗脱水补充盐分,“榨菜加矿泉水,不会中暑。”

彭村|鹤壁决口72小时:救援队架舟桥,卡车填决口,村民开三轮运沙石
文章插图
用来加固河堤的钢筋笼,内部放着水泥沙袋,单个加起来重约1.5吨。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瑞文 摄
河堤之上,除了抢险官兵,还有不少村民专门绕远路向决口送来了沙石。浚县指挥部丰姓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路窄,大车无法通过,附近屯子镇、善堂镇的村民,谁家有小三轮车、小货车都赶过来帮忙运送沙石。原本只需要20分钟的路程,因为河堤被冲毁,村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运到。
堵口进行时
决口与决心正反复拉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