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形纲动物 翼龙( 三 )


蜥形纲动物 翼龙

文章插图
翼龙翼龙类第二大类出现一晚侏罗纪,延续到白垩纪,典型的侏罗纪类型是翼指龙属(Pterodactylus),许多标本见于索伦霍芬板岩 。翼指龙(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虫类,有些标本和麻雀一样小,特徵包括一些小齿、长掌骨、短尾巴 。翼指龙型的后裔延续到白垩纪,通常较大 。最好的代表是堪萨斯白垩层中的无齿翼龙属(Pteranodon) 。无齿翼龙属比信天翁大,翼展达7公尺或更长 。1975年,德克萨斯州大本德(Big Bend)国家公园内的晚白垩世非海相地层中,发现了3个非常大的翼龙类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标本翼展约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为见闻中最大的飞行动物 。这些爬虫类的解剖及化石发现处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鱼 。翼龙化石不超过白垩纪,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鸟类所取代 。发现过程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 。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世界最着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誌上 。由于这样一块无比珍贵化石的发现,获得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翼龙这类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绝灭,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卵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汪筱林一项重大发现是一个尚未出壳的翼龙的化石,发育中的翼龙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化石产自辽西锦州义县一个湖泊沉积的地层中,距今约1.21亿年 。这一地点曾经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鳍鱼、满洲鳄以及一些翼龙和鸟类化石 。胚胎化石传达了最明确的信号:翼龙,与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而非胎生 。汪筱林介绍,翼龙是恐龙的近亲,二者生活在同一时代,是第一个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人们经常将翼龙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 。翼龙起源于约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绝灭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当恐龙占据着陆地时,翼龙却一直控制着天空 。1784年义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 。1801年,法国着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 。翼龙化石的发现比恐龙早了半个多世纪,自从翼龙化石被发现,人们对这类非常奇特的最早飞向天空的动物就充满了好奇,一直在探求 。研究进展通常情况下,动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都是快速地向各种可能性进行尝试 。来自布里斯托大学的Katy研究发现:翼龙的进化过程与众不同,在其1.6亿年的生命史中,它们变得越来越特化 。翼龙是地史上最早的飞翔动物,它的出现早于始祖鸟5000万年 。翼龙非常擅长飞翔,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直到鸟类出现,翼龙才开始它们真正的进化过程 。Katy和他的导师共同对50只大小各异的翼龙化石进行了研究,它们中最小的约有黑鸟(blackbird)大小,而最大的风神翼龙(Quetzalcoatlus)翼幅甚至可达12米,是现生最大鸟类信天翁的四倍 。他们对翼龙的来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追蹤,并详细记录了它们的身体形态与适应特徵 。研究结果显示,翼龙在头7000万年内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之后才开始尝试各种生活方式 。当鸟类出现并繁盛后,翼龙并没有像普遍认为的那样走向灭绝,而是进化为拥有新生活方式的大型飞翔者 。对不同食源的适应使得翼龙出现了新生活方式,这体现在其头骨特徵上,有的种类甚至因此丧失了牙齿 。身体其余部分也显示出因种类而异的适应特徵 。翼龙在1.25亿年前达到鼎盛,此时正是鸟类开始分异的时候 。翼龙在早白垩世因适应而产生的体徵差异性是侏罗纪时的三倍 。此后翼龙逐渐衰退,直到在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同恐龙一同消失 。翼龙与鸟类共享着天空,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态空间,继而避免了冲突的发生 。种群演化起源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斯克列罗龙,可能是翼龙类祖先的近亲,翼龙类的骨骼结构因为适应飞行有大幅改变、特化,而且没有它们最直接祖先的化石证据,所以对龙目的演化起源了解不多 。因为它们的踝部结构,翼龙类被认为与恐龙是近亲 。已有数个相关理论,其中最盛行的理论是类似斯克列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