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楼( 二 )


西安鼓楼

文章插图
建筑彩绘,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徵之一 。以浓艳彩描绘的各种图案,既有装饰效果,又可保护木材 。在中国君主专制社会里,建筑色彩使用同样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金、珠、黄最尊贵的和玺彩绘为第一等,只用于帝王贵族象徵皇权的建筑;青、绿的旋子彩绘次之,用于文武百官的宅第;苏式彩绘则位居第三 。西安鼓楼上分别使用了和玺彩绘和旋子彩绘,并绘有沥粉金龙,成为古建筑彩绘的精品之作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 。文物遗存牌匾在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 。“文武盛地”最初是重修鼓楼竣工后,陕西巡抚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曆十八年(1580年)所题 。
西安鼓楼

文章插图
“文武盛地”匾清乾隆五年(1740年)鼓楼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是鹹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 。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 。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的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 。“文革”时期,大量文物古建筑遭到人为毁坏,两牌匾也未能倖免,西安市民引以为荣的两颗“明珠”也就在此运动中“告别”了历史舞台,“告别”了与其相伴的鼓楼 。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和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就只有一匾了 。1982年,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着手恢复两块牌匾,开始有关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 。1988年起在每届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都有恢复牌匾的议案和提案,同时西安的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也极大地促进了恢复牌匾工作的进程 。
西安鼓楼

文章插图
“声闻于天”匾2004年03月至0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和“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徵求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在2004年07月0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採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採用传统工艺製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2005年04月29日两块匾额重新悬挂在鼓楼之上,再现40年前的风采 。字画1953年,西安市文化局在鼓楼整修后,成立了鼓楼陈列馆,在筹备过程中,产生了想收藏一些齐白石的字画以纪其盛的想法 。当时西安市文化局文化科的工作人员马毅,其父认识周恩来总理,带着父亲写给周总理的信,承担了赴京联繫齐白石为鼓楼陈列馆作画的任务 。
西安鼓楼

文章插图
周总理与齐白石沟通后,齐白石老人同意了这一想法 。1954年,马毅和同事将画从北京取回,一併取回的除了10幅齐白石的画作、一副对联外,还有李可染与陈半丁的画 。这些画作,都是齐白石90岁左右创作的精品之作 。鼓楼大鼓为恢复“晨钟暮鼓”,1996年,西安市决定重製鼓楼大鼓 。重製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 。鼓腹直径3.43米,重1.5吨 。上有泡钉1996个,寓意1996年制,加上4个铜环共2000年,象徵公元2000年,催人奋进,跨入21世纪 。文物保护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