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博物馆|荆楚科普大讲堂走进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每当听到这首歌是否会激起你探索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心?7月16日,荆楚科普大讲堂走进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家长、孩子欣赏少数民族华美服饰了解饮食文化、婚丧习俗体验生动有趣的扎染技艺领略其传统文化和风俗民情。

民族学博物馆|荆楚科普大讲堂走进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文章插图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馆内收藏了我国南方以壮、苗、黎、土家、瑶等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物藏品一万余件套,其中不少堪称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民族学博物馆|荆楚科普大讲堂走进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文章插图

在民族学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家长和孩子们领略了各个民族的起源、风俗、历史与现状。此次活动由武汉市洪山区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主办,当天孩子们还体验了扎染技艺。大家先将棉白布用夹子、橡皮筋等工具扎出大小不等的“疙瘩”,再用针线缝出各种花纹图案,随后便开始进行染色。

民族学博物馆|荆楚科普大讲堂走进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文章插图

染色的染料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寥蓝、玫瑰花、洋葱等天然植物。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先将扎好“疙瘩”的布料用清水浸泡,接着放入染缸里加温煮热,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捞出放入清水中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拆去缬结。最后,将“疙瘩”挑开、阴干,一块浑然天成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民族学博物馆|荆楚科普大讲堂走进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文章插图

【 民族学博物馆|荆楚科普大讲堂走进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家长们纷纷表示,带孩子一起参加荆楚科普大讲堂,他们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不仅开拓了眼界,学习了民族文化知识,还感受到了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匠心独运,领悟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博大精深。(武汉洪山区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