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军:复刻木船时代 传承渔民精神|日照牛人| 木工

“牛马年,好耕田”。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在日照这座城市,一个个平凡的奋斗者,身体力行诠释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2021年,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推出百位“日照牛人”系列报道,旨在弘扬“三牛精神”,在“十四五”期间为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张守军:复刻木船时代 传承渔民精神|日照牛人| 木工
文章插图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陈鸽 张强 日照报道
眼前一艘艘的木质船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张守军,今年七十岁,家住岚山区岚山头街道官草汪居,是地地道道的海边老渔民。六年前,因年纪大了难以出海捕鱼,在家闲不住的他,开始造起了船模。
他手里的船模,看久了,仿佛场景置换,时空转移,我们站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岚山港口,观海听潮,目送渔民们起锚远航,看着船桨划出一条条水线,听海鸟们叽叽喳喳随船而行。
刨刀、圆凿、勾缝刀......这些工作台上的造船工具陪伴了张守军的老年时光。从图纸绘制、零部件打磨、到最终船模的成型,每一个步骤,都是他的心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张守军手中的船模,形状、结构、装饰按照真船比例严格制作。锚可抛、帆可降、外有洋旗、内设船舱,称得上是巧夺天工。

张守军:复刻木船时代 传承渔民精神|日照牛人| 木工
文章插图

一生与海相伴 难舍心中老船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穷苦人家出生的张守军,刚满二十,为谋生计,自学成才当起了木工。“当时家里穷,别人不愿意教我,我就自己悟。”时间长了,当木工竟也出了名,带了二十多个徒弟,家家户户的门框窗台都来找他做。
后来日子好了起来,楼房也渐渐盖了起来,兴起了铝合金门窗,他的手艺也就慢慢没了市场。“靠海吃海,自己造艘船,咱也出海!”张守军却实在想不到,自己刚造好的小船,竟一眼就被别人相中买走。趁着劲头,张守军守着自己做木工的本行,往造船靠了上去。
“慢慢地,大家都知道我老张造船好,连云港的都来找我,就这么一直干。”一个时代一个变化,一个年代一个兴盛。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木质帆船算不上新鲜了,机械化、自动化的大型铁制轮船占了上风,张守军的手艺再一次没了用武之地。

张守军:复刻木船时代 传承渔民精神|日照牛人| 木工
文章插图


张守军:复刻木船时代 传承渔民精神|日照牛人| 木工
文章插图

见了半辈子海的张守军不甘心,40岁的他再次下定决心出海,一直到65岁年纪大了,实在干不动了,才决定回家养老。与大海、帆船相处了大半辈子的张守军,放得下养家的生计,却始终放不下心里的“那艘船”。
【张守军:复刻木船时代 传承渔民精神|日照牛人| 木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过去的帆船长什么样子,我想让现在的人知道,过去的岚山人是怎么在海边生活的,知道过去的不容易,知道现在生活得好。”
一砖一瓦堆砌 还原渔船手艺
“我刚开始是不支持他造船模的。”张守军的爱人徐加花说道。
最开始,张守军在家里的小院子造船模,用徐加花的话来说,张守军在外面用磨光机打磨木头的时候,她在屋子里头透过玻璃,都看不清外头的人是谁,玻璃上一层就像是下了雪一样。
“满地木头沫子,一踩粘一脚,走路带的哪儿哪儿都是,越到下雨天越严重。我被气得天天跟他闹,闹也没用,他就迷这一行,你能有什么办法。后来被我埋怨的没办法了,你说他干了件什么事?”说到这,徐加花忍不住笑出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