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八景( 三 )


潮阳八景

文章插图
传说和平桥系宋宣和二年僧人大峰倡建 。传说,大峰从闽云游来潮,居练江岸边庵寺,一日化缘归来,天色已晚,对岸渡伯不肯摆渡,大峰便打开纸伞当舟,运载待渡小孩和自己过江 。为便利来往村民,大峰发愿造桥 。他四处募捐,筹集木石钱粮 。将要动工时,大峰牒告城隍水府,潮水竟七日不至 。这些传说,反映了人民对这们有所建树的僧人的颂扬 。和平桥西至今还竖立着文天祥手书“和平里”三字石刻 。相传文天祥率师转战抗元驻扎于此,有感于战乱中此地民心纯朴,遂泼墨挥毫“和平里”以赠 。景色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的需要,1976年,当地政府拨款建造一座长三百四十米、宽十米的新和平桥,它与旧桥遥相对望,成为历史进程的见证 。如今,练江澄碧,舟舸如织;两岸竹茂蔗密,田园似锦;桥上汽笛鸣唱,车辆飞驰 。“虹桥跨练”显得新姿焕发,更加雄伟壮观 。莲峰海色汕头市潮阳区海门莲花峰,是我国沿海的着名胜迹,它以瑰丽多姿的山光海色名闻遐迩,更以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的历史故迹而使人流连 。
潮阳八景

文章插图
历史故事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一支抗元武装,从南岭经惠州、海丰转战进入潮阳 。他在东山谒“双忠庙”后,便来到距县城二十里的莲花峰,面对滚滚波涛,寻找南宋小皇帝的舟船行蹤 。但是,沧海茫茫,水黑云寒,哪见“少帝旌旗” 。传说,就在他喟然顿足之时,脚下那巍峨巨石顷刻裂成瓣瓣莲花 。这个悲壮的“精忠踏碎石莲花”的故事,使莲花峰添上一层绚丽色彩,七百年来吸引着人们前来公务员凭弔英烈,寻芳揽胜 。景色莲花峰是临海拔地兀起的一簇花岗岩石 。从远处望去,它宛如亭亭玉立于碧波之上的一朵莲花 。登上峰顶刻有“心朗海天”四字的小亭远眺,南海浩瀚,水天相连 。若晴日,海上闪烁万千碎金,只只渔船乘风扬帆,景色壮丽 。春秋冬夏,晴雨晨夕,莲峰海色不时变化,仪态万千 。单以“春朝迷雾”、“书院春雨”、“灯楼远眺”、“浅滩怒涛”、“碧海静波”、“秋阳浴海”、“夕阳归舟”、“乘风扬帆”等莲花峰的名称,便可见莲花峰海色的奇丽风姿 。莲花峰惹人游兴的,还有那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和诗词石刻 。最着名的要算文天祥剑刻“终南”二字,“南”里藏一“午”字,传说文天祥到达海门时间是中午造饭时分 。这两个遒劲大字,历经七百年的风剥雨蚀,雷击电轰,依然笔韵传神 。清末名将刘永福手笔草书的“虎”字,竖尾圆眼,活像一只雄赳赳的猛虎,意趣横溢 。解放后,莲花峰接待过一批批着名的诗人画家,老舍、刘海粟、赖少其、陈大羽等都曾前来游览,他们留下的一件件词章墨宝,又为莲花峰胜迹增添了熠熠光彩 。灵山留衣潮阳灵山寺在海内外颇负盛名,一是它历史悠久,创建于唐贞元七年,至今还保留着 一座完整的唐墓塔;一是“文章浩瀚雄千古”的韩愈,曾经三资俨到这里,留下一段神妙的史话,吸引人们前来访古寻幽 。
潮阳八景

文章插图
历史故事从潮阳棉城乘坐半个多小时的汽车便可到达铜盂的灵山 。古寺依山巍立,院外有亭翼然,这就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引起诸多争论评说的“留衣亭” 。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结识了“颇聪明、识道理”的灵山寺创建者大颠和尚,交往甚密 。韩愈改刺袁州时,临走时专程来到灵山与大颠惜别,并赠衣纪念 。排佛大儒与名僧和尚这段微妙的关係,成为众说纷纭的历史往事,面“灵山留衣”也就更令人心驰神往,遂为“潮阳八景”之一 。灵山寺灵山寺三面青山绿树,面前是一澄澈水库 。寺旁有一绿水涟涟的池塘,是灵山八景之一的“拔木坞” 。传说大颠建寺所用巨木,皆从池里拔出,且取用不竭 。从创建以来,灵山寺几经兴废,现寺院是清康熙三十七年重建的,公元1956年又进行一次整修 。近几年经过再次修葺,灵山寺显得更加气势非凡 。由雕塑家唐大禧和他的高徒製作的佛像,一尊尊神态活现,栩栩如生 。中殿屋顶富有民族特色的嵌瓷画屏,给寺院增添瑰丽光彩 。寺后的舌镜塔,更是潮汕罕见的文物胜迹 。它是一座石钟状墓穴,保留着唐建筑的古朴风貌 。据说后人开塔维修,不见大颠骨髀,只存舌根和古镜,镜里竟然映现大颠形影 。这个传说使这座“大颠祖师塔”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但它是难得的唐代建筑的遗物,已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衣亭唐代韩愈因反对佛教而被贬为潮州刺史时,认为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胜” 。临别时,韩愈赠送衣服给大颠留念 。韩愈既反佛,又与和尚交朋友的态度,令人千古难解 。舌镜塔大颠93岁圆寂,葬在寺后,3年后移葬时,开墓见容貌如生,未敢妄动 。唐末修塔时再视,仅余盆水与舌头,故称“舌塔”;宋至道年间,再修塔时,仅有古镜一面,上有大颠之影,改名“舌镜塔” 。上述记载至今未知虚实 。该塔保留唐代钟形状特色,四周有石刻花卉和动物花纹,典雅古朴 。壁兰在大颠祖堂外墙壁上,生长一丛兰花,已有近300年历史,每与人事同枯荣,每逢盛世则郁郁葱葱,观者无不称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