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 二 )


激励理论

文章插图
理论学派行为主义20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 。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 。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行为反应的发生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数,还要考虑到中间变数,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 。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 。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複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 。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认知派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 。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 。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 。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还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挫折理论等 。这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综合型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综合性激励理论则是这两类理论的综合、概括和发展,它为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指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最早期的综合型激励理论 。这个理论强调,对于人的行为发展来说,先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界环境的刺激实际上只是一种导火线,而人的需要则是一种内部的驱动力,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系统的需要的强度与外部引线之间的相互关係 。如果内部需要不强烈,那幺,再强的引线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波特和劳勒于1968年提出了新的综合型激励模式,将行为主义的外在激励和认知派的内在激励综合起来 。在这个模式中含有努力、绩效、个体品质和能力、个体知觉、内部激励、外部激励和满足等变数 。在这个模式中,波特与劳勒把激励过程看成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 。一般人都认为,有了满足才有绩效 。而他们则强调,先有绩效才能获得满足,奖励是以绩效为前提的,人们对绩效与奖励的满足程度反过来又影响以后的激励价值 。人们对某一作业的努力程度,是由完成该作业时所获得的激励价值和个人感到做出努力后可能获得奖励的期望机率所决定的 。很显然,对个体的激励价值愈高,其期望机率愈高,则他完成作业的努力程度也愈大 。同时,人们活动的结果既依赖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也依赖于个体的品质、能力以及个体对自己工作作用的知觉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还进一步分析了个人对工作的满足与活动结果的相互关係 。他们指出,对工作的满足依赖于所获得的激励同期望结果的一致性 。如果激励等于或者大于期望所获得的结果,那幺个体便会感到满足 。如果激励和劳动结果之间的联繫减弱,那幺人们就会丧失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