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 二 )


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

文章插图
周边环境建造1997年1月17日文化部长ErnaHennicot-Schoepges和宣传部长RobertGoebbels宣布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月22日奠基 。由于建造期间多次修改方案,施工很不顺利 。在工程细节上,设计与施工双方也有矛盾 。贝聿铭坚持使用法国产石灰石,产生了法律问题 。而为了保护遗址,在很狭窄的空间内勉强布置平面,没有留下足够施工空隙,很多部件难以安装 。加上卢森堡人因漠视当代艺术而不支持博物馆建设,让贝聿铭对建建停停的过程感触良多 。2006年完工,设计施工近16年 。
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

文章插图
大厅採光天窗建筑师生平贝聿铭,着名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1942年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跟随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及马塞尔·布劳耶学习,随即在军中志愿服役两年半,1946年获硕士学位 。1954年加入美籍,1955年创办事务所 。他的职业生涯很长,作品很多,论着较少 。代表作品包括:科罗拉多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961-1967),波士顿约翰·甘迺迪图书馆(1965-1979),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1968-1978),北京香山饭店(1979-1982),香港中银大厦(1982-1990),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1983-1993) 。建筑理念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作品以公共及文教建筑为主 。早期作品深受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影响,强调几何形体、通用空间及空间流动,同时扬弃“方盒子”,吸收TAC事务所以几何形体的组合来划分空间的手法 。7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冲击下依然坚持抽象形式设计,但是从凸显纯粹的“大空间”转向强调内部空间变化 。晚期作品注重形式变化,以简单几何形体组合形成内外空间序列 。终生只使用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等坚硬挺拔、长于表现几何形体的建材 。相关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堪称贝聿铭最重要的设计领域,他拥有无可匹敌的声誉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他早期引起关注的作品,同时也形成了设计上的个人标誌:整体维持简单几何形体,局部进一步切割划分;入口的採光大厅与广场相连,使室内外贯通;大厅规模超出一般要求,因此可以举办其他大型活动;展厅造型简洁,只通过採光照明方式改变室内气氛;凸显楼梯和休息厅,成为活跃空间的节点 。曾经争议不断的罗浮宫扩建工程最终使贝聿铭成为独一无二的博物馆建筑师 。因为绝大部分工程位于地下,新建部分立面几乎不可见 。他坚持把地下大厅的採光顶棚扩大为一座玻璃金字塔,以表明始终不变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 。日本滋贺县的美秀美术馆则说明晚年设计由集中式平面转向线性迴廊式布局 。2006年有3件新作面世,分别是:苏州博物馆,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以及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布局馆舍建筑完美地呼应了自然和历史环境 。贝聿铭秉持现代主义建筑传统,在规整的几何形体中发展空间变化 。由于紧邻遗址,博物馆一侧的平面轮廓已经被残留的围墙限定,所以建筑师沿着围墙的直角顺势扩展出一个摺尺形平面,利用伸展的两翼去围合堡垒 。接着以其惯用的45度设计手法继续切割平面,使其最终呈现出箭头形状 。反覆切割既丰富了造型,又避开残存的围墙,最大程度地保持遗址现状 。在主体之外又另立了3座各不相同的正方形塔楼,作为空间节点 。
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

文章插图
轴测图博物馆紧邻要塞,部分房间甚至要直接构筑在遗址上,进一步彰显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唤醒了久已废弃的同恩要塞 。建筑师利用高差组织路线,形成正反不同的借景以及两种不同的建筑体验:从老城远眺,可见经过修复而完整的碉堡和基本完整的工事围墙,要塞遗址与岩石融为一体,仅仅有高耸于岩石之上的採光天窗暗示博物馆的存在;而面对基希贝格台地的城市新区则展现出馆舍完整的立面,要塞遗址成为下沉式景观 。建筑面积1万2千平方米,实用面积1万平方米,最高点檐口高度33米 。馆藏文物展览以当代艺术为主,兼顾现代艺术 。现有藏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摄像等等 。截至2010年1月,已经收藏将近300位国际艺术家的逾400件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