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为何消失于宋:宋代以文制武的政策抑制发展( 二 )


2、甲胄的重型化
另外 , 由于冶炼技术的大发展 , 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契丹 , 党项 , 蒙古等也逐渐掌握了比较先进的冶铁技术 , 比如 , “契丹”翻译成汉语就是镔铁的意思;党项在与宋朝的对峙中也大力发展了冶铁技术 , 史书记载 , 西夏甲胄“皆冷锻而成 , 坚滑光莹 , 非劲弩可人” 。“凡锻甲之法 , 其始甚厚 , 不用火 , 冷锻之 , 比元厚三分减二 , 乃成 。”西夏陵出土的甲片 , 制作精细 , 薄厚均匀 , 孔眼划一 , 有的外表有鎏金 。西夏刀、剑制造也非常出色 , “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 , 皆为天下第一 , 他处虽效之 , 终不能及” 。
蒙古更是视各种匠人为珍宝 , 征服西夏的同时也迅速消化掉了党项人的冶铁技术 。
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 , 在北方游牧民族掌握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后, 重甲和骑兵的组合逼迫宋军不得不研究如何能以重步兵对付辽金的骑兵 , 长矛、斧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 , 斧钺的大量装备从《武经总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证 , 斧钺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比陌刀要简单 , 对付骑兵同样有效 , 岳家军曾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铁浮屠” 。
宋朝的几种刀制
同时 , 在战争中 , 刀、枪只能单纯的砍和刺 , 而棍棒的打击显然比刀枪更能适用于重甲下的士兵 。
庆历四年曾公亮等编成的《武经纪要》中 , 则记载连枷如下:“本出西戎 , 马上用之 , 以敌汉之步兵 。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 , 以铁饰之 , 利于自上击下 , 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 。”
【唐刀为何消失于宋:宋代以文制武的政策抑制发展】而唐刀失传主要是由于两宋政策所致
1、禁止私人持有兵器
大家都知道元朝禁菜刀、禁私兵 , 大家不太知道的是 , 在这个问题上 , 宋代比元代好不了多少 , 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
如果大家对文学感兴趣 , 统计下宋元时期的小说和平话、杂剧里的兵器 , 可以发现宋元流行“杆棒” , 放眼看去满篇都是棍棒 , 罕见刀剑 , 这是有道理的 。
宋自立国之初就对民间实行了禁止私有、私造兵器的政策 。北宋建国时的《宋刑统》中明文规定:凡蓄藏禁兵器的人户 , 按律处以“徙一年半”的判罚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五月 , 那位杆棒开国皇帝继续下诏“禁京城民畜兵器” 。其后人将该禁令继续发扬光大 , 淳化二年(991) , 天禧五年(1021) , 景祐二年(1035) , 庆历八年(1048) , 嘉祐七年(1062) , 宣和六年、七年(1125)等均颁布了各种禁私兵法度 。
虽然宋朝政府禁绝的兵器里不包括“弓、箭、刀、枪、短矛”这类普通兵器 , 但是其制造和买卖过程依然受到朝廷的严格监管 。凡“造弓箭、横刀及鞍出卖者 , 并依官样 , 各令题凿造者贯属、姓名” , 以方便州县的官员“察其行滥” 。
同时 , 为了防止民众私造禁兵器 , 严禁制造兵器的技法流入民间 , 在《庆元条法事类》中有“诸军器样制 , 传写漏泄者 , 徙二年 , 许人捕 , 若制造辙改样及减功料者 , 杖一百”的法律条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