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恐怖嗜好:竟用京剧诅咒皇帝盼其早死( 二 )


查一查二十四史,善待功臣的皇帝当然也有过几个,但是对臣子报恩的帝王却几乎没有 。从理论上讲,皇帝实际上没有什么恩人,所有人对他好都是应该的 。即使所谓对他有恩的功臣,以后如果犯了错或者不合皇帝的意,那么也一样是要受到惩罚的,否则就不足以维持朝廷的纲纪 。只有民间的戏曲里,才会按农民的思路,编出一些抨击帝王负恩的故事 。显然,西太后的这些作为是上了京剧故事的当 。
反过来,对于那些她认为负了她的人,西太后也决不吝惜报复的手段 。在西太后眼里,最大的负心人就是戊戌以后的光绪皇帝 。对于这个她从小拉扯大的皇帝,她理所当然地认为有说不尽的恩义 。戊戌事变,西太后不仅将谭嗣同图谋借兵围颐和园的事算在光绪头上,而且更加恼怒他居然陷她于不得不完全交出权力的窘境,逼得她发动不得人心的政变,重新拿回权力 。在西太后谋求废掉光绪,遭到地方督抚和洋人的反对而无法实现之后,身为皇帝的光绪就成了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不仅衣食不周,而且得不时地忍受无休无止的精神折磨 。连宫里经常性的演戏活动,也成了西太后折磨光绪的最好方式 。戊戌政变之后,宫里最爱演的戏是《天雷报》,这是一出养子得中状元之后,不认养父母,最后遭到雷劈的戏 。这出戏此时在宫里演出的时候,西太后特意要求加到五个雷公和电母,狠狠地劈那不孝子,同时将不孝子换成小花脸,一副小丑模样 。面对这样一出明摆着是讥讽的戏,光绪必须得陪着西太后从头到尾地看,一边看,还要一边发表意见,痛骂自己 。对光绪的怨恨,西太后至死未消 。在1908 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光绪37岁生日的前一天,西太后特意安排在皇帝的"万寿节"前夕,演出三国戏《连营寨》 。这出戏演的是刘备为关羽和张飞报仇,兴师伐吴,最后失败的故事 。戏里刘备是主角,有一段哭祭关羽和张飞的戏,满台白盔白甲白旗号,气氛极其压抑 。其实,平时在宫廷演戏也是很讲究吉祥的,而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后五"的庆贺期内,演这种哭灵戏,无疑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诅咒 。此时的光绪已经病入膏肓,经这番刺激,几个月后便撒手归西 。而连续拉了几个月稀的西太后,却终于熬过了比她年轻三十几岁的光绪,在光绪死后第二天才咽了最后一口气 。
西太后对于珍妃的处置,也很具有京剧的味道 。开始她讨厌珍妃,其实主要是因为担心皇帝受小老婆的蛊惑,所以屡屡裁抑珍妃 。戊戌政变以后,旧恨又添了新仇,恨屋及乌,结果是珍妃进了冷宫 。甚至在八国联军打来她要逃跑之际,也没忘了把珍妃从冷宫里提出来,塞进井里 。在她的心里,也许珍妃就是戏里经常演的那种挑唆皇帝干坏事的"西宫娘娘" 。
网络配图
恩怨分明作为一个人的性情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大的缺点,但作为最高统治者,如此行事未免就有意气用事之嫌 。再加上作为贵妇人,西太后本身就有一些贪图享乐、贪财好货的积习,从孙殿英的盗掘看,她要算清朝帝后中陪葬最厚的一位 。而且喜欢虚荣,讲究排场,宫里一日不热闹就难受,晚年还特喜欢摆出姿势让外国人给她拍照 。几项加起来,使得这个以一般标准看起来还说得过去的掌权的老太太,作为政治家,评分难免要打些折扣,种种毛病导致她在权力上总是看不开 。比如说,在甲午战后,她明明知道清朝不变法,祖宗江山是保不住的,但是一旦变法危及到她的权力,她还是不顾江山社稷的安危,在顽固派的拥戴下,再次出山,毁灭了正在进行的改革 。接下来,又在一连串向后转的动作中,与西方发生了剧烈冲突 。当闻说西方要威胁她的权威,让她交出权力给光绪的时候,竟然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冒险利用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与所有西方国家开战,结果使国家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之中 。顺便说一句,西太后之所以能够最终相信义和团具有刀枪不入的法术,与她看了太多的神怪戏也不无关系,义和团的法术,也往往跟戏剧里的神怪人物纠扯不清,两下在意识的表层出现了某种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