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池( 三 )


洪範池

文章插图
于慎行讲学图 万曆三十五年(1607年),“廷推阁臣七人,公为首 。乃被命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辅政” 。此时复官的于慎行疾病缠身,“力疾赴召,朝见不能成礼” 。于慎行自知不久于人世,不能忘怀他不成器的学生万曆皇帝,遂向皇帝草呈遗疏,希望皇帝能够“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在回到京城十三天后,于慎行就去世了,终年63岁 。游览留恋池泉纵游山水当年,于慎行回到家乡,郁闷的心情顿时变得无比轻鬆,洪範诸泉汇聚而成的狼溪河水从他的府前缓缓流过,更让他乐而忘忧 。他以耕读田园、优游山水、潜心着述为己事,写诗道:“向来多远梦,从此闭重关 。不似终南路,依栖慕世间 。”他另筑居所,并惬意地写道:“归来四壁故依然,卜筑桃源别有天 。种树新移彭泽柳,买山旧赐水衡钱 。”于慎行为人厚道素有人望,里居期间,京城同僚及四方官员过东阿者,无不造庐请谒 。同僚中交往深密者有沈鲤、朱可大、冯琦、贾石葵、叶向高、邢侗、萧萧太享等十余人,《于慎行年谱》云:“惟与亲友平生置觞荤五七品,园池之外,纵游山水;荷蓑笠,行钓于城南 。”
洪範池

文章插图
洪範九泉之一的东流泉因和于氏家族的特殊关係而备受于慎行的喜爱 。东流泉水极盛,是洪範池泉群中涌水量最大的一泉,于慎行的外公、明代中丞刘隅曾在此建书院,所以又名“书院泉” 。于慎行的父亲于玭也曾在东流书院读书,并很得刘隅赏识,刘隅不顾门弟的悬殊和家人的反对,将自己的侄女下嫁于玭(即为于慎行的生母),后生四子皆为名士 。东流书院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于慎行和他的朋友时常携手来游,流连忘返,唱和往来,留下了大量诗篇 。于慎行的诗:“风雷鸣丹谷,林亭依翠岑 。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 。树动三秋色,泉飞万壑音 。夜凉横吹起,欲听水龙吟 。”至今仍有泉畔石碑为证 。因喜好洪範山水,于慎行的父兄子侄等都曾在这里构筑别墅,会四方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描写洪範山水的好文章,于慎行有诗叹曰:“桃花落尽武陵溪,碧草芊芊岸柳齐 。洞口主人今不在,青山如画鸟空啼 。”家乡山水处处留下了于慎行的足迹,“谷邑八景”之一的“扈泉涌碧”和云翠山上的“天柱峰”等皆因他的题词而平添了一份荣耀和厚重 。故事说到于慎行的书法,还有一个小故事:他在京充日讲官时,一次讲课完毕,皇太子拿出御藏书画,令众讲官赋诗题字 。于慎行不善书,诗成后请人代题,并以实相奏 。太子嘉其诚,当即御书“责难陈善”赐之 。慎行为感“钦洒宸翰”,即赋《钦赐责难陈善》诗答谢 。于慎行的书法虽一般,但因为敬重他的学问人品,人们皆以拥有为荣 。于慎行把乡居时作的大量游记专门辑为《东游记》,他说:“其游与若士为偶,左手操杯,右手操管,其止恆饮,其醉恆歌 。”他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由此可见 。山居谢客左图右史数十年遁居乡野,于慎行不仅“偃仰溪山,留连景物”,而且展其所长,努力写作,着书立说 。他的学生郭应宠说:“吾师文定于先生,山居谢客,左图右史,翻阅恆至丙夜不休 。”当时,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于慎行对时局和国家前途看得比别人更清楚,但万曆皇帝“非改过之君”,于慎行“欲言不语,欲默不能,不得已而着书于庐”,以期把自己总结的治国良策和历史经验传诸后人 。这期间于慎行完成了史学着作《读史漫录》、《谷山笔尘》等,其中《谷山笔尘》在史学价值上可与《资治通鉴》相媲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