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硬气的中国第一城 中国之最包括了什么( 二 )


富起来的澧县人十分重视文教 。澧州古城曾有48所书院,现存的澧州文庙是澧州文采千年的见证 。范仲淹洞庭湖上写忧乐,岳阳楼在东,澧县城墙上的澧浦楼在西遥望 。历史记载范仲淹少年时曾在澧县读书,留下洗墨池,是澧州城内八景之一 。城外屹立于洞庭湖滨的蜚云塔是澧县文脉滥觞之地,夏季洞庭湖涨水,半淹塔身,在清朝时,为中俄万里茶路的一个水路航标 。
澧县被称为民间艺术博物馆,荆河戏、澧州大鼓唱尽古往今来和历史哀荣,被称为戏曲界的“活化石” 。特别是澧州大鼓,目前仍在各乡镇中流行 。河网交织的澧阳平原孕育了诸多码头水镇,镇上的居民至今还有围坐在茶馆听半日澧州大鼓的习惯 。澧县人讲带卷舌音的西南官话,说普通话有天然优势,唱的戏也铿锵有力,加上有节奏的鼓点,几里地都听得见 。
此外,澧县还有花鼓戏、皮影戏、莲花闹、骑竹马、蚌壳精、舞狮子、舞龙灯、车水号子、打夯号子、拉纤号子……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
世俗生活之外,钦山寺是澧县人的精神高点 。唐代建立的钦山寺是曹洞宗的祖庭之一,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曾在澧县钦山寺做住持,在东渡所率僧侣中,即有钦山寺僧人 。
千年古城历史纷纭,都氤氲濡染在澧县人的斯文教育中 。紧靠澧县古城墙的澧县一中每年高考成绩都在湖南前列,百年来为国家输送诸多栋梁之材 。
澧县人包容、快意 。江湖哺育了澧县人的豪气和血性 。澧县名人蒋翊武,为辛亥革命牺牲就义时年仅29岁 。他的侄女蒋宗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前线,可谓“一门两忠烈” 。
葡萄界的“国货之光”
澧县所在的澧阳平原光热资源丰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平原湖区,很容易形成高积温环境,春夏高温突出,这对于水果的糖分积累是幸事 。从1986年种植巨峰葡萄,到1996年引进红地球、红宝石无核、美人指等葡萄品种,再到2012年开始推广阳光玫瑰葡萄的规模化种植,澧县人历经30多年的耕耘、提质,把一颗葡萄种到极致 。目前澧县阳光玫瑰葡萄园已发展到5万多亩,成为国内最大的阳光玫瑰葡萄生产基地,总产量约15万吨,产值30亿 。将于7月底上市的澧县阳光玫瑰葡萄甜度高达18度,高端品牌“晴王”更是“甜蜜炸弹”,可谓是真正的“国货之光” 。
造就这绝美口味的是澧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虽然澧阳平原占据了大部,但澧县不都是平原,县境西部依然群山耸立 。一个人站在澧阳平原上向西望,就像站在山西汾水盆地上向西望一样,不同的是澧县人看到的是武陵山,山西人看到的是吕梁山 。但这两个由河流冲积的盆地都是华夏先民最先看重的地方 。
澧水出武陵山而逶迤俊秀 。澧水塑造着澧阳平原的面貌,但在山脉中穿行时却有湖南的雅鲁藏布江之称,峡谷林立,河谷深切,是一条面目深峻的河流 。在澧县西部的太青山,是武陵山抵近平原的最后一瞥,站在山上俯瞰平原,如临深渊,其名太青,似乎是说面前的平地与河流,清秀可见 。山上产“双上绿芽”,北宋时宋真宗定为贡品 。
山水环抱的平原还孕育出复兴苹果柚、澧县石菖蒲、城头山大米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澧县物产丰饶,几千年来都是鱼米之乡 。
湖南最爱吃火锅的县
澧县的硬气还体现在口齿之间 。澧县人爱吃火锅,澧县人叫“炖钵钵儿” 。四川人也爱吃火锅,但每餐都吃,早上也吃,那只有澧县人 。澧县人自嘲说:“不愿朝中为驸马,只要炖钵炉子咕咕嘎 。”澧县的冬天离不开火锅,开阔的澧阳平原北风呼啸,早起的人需要一杯早酒、一个火锅驱除寒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