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粟裕探访诺曼底登陆遗址,提出3个问题,导游哑口无言 导游讲解中国之最图片( 三 )


更为巧妙的是,每年五六月间,英吉利海峡附近都会刮起大风,卷起滔天巨浪 。因此,盟军又特意在混凝土沉箱防波堤外,沉下了3艘旧军舰和56艘旧商船 。
为了稳妥起见,盟军又在在沉船外侧约半海里的地方,系留若干个长61米的十字形钢制构件,在18米等深线用锚固定后,就成了两列约7000米长的防浪堤 。如此,便可以完美地避免英吉利海峡的风急浪高,影响到登陆事宜 。
沉箱、直码头、沉船、十字钢构件,这些东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工港,占海面积约5平方公里,可以同时停泊7艘吃水10米的大型舰船、20艘近海运输船、400艘拖船和1000艘小艇,日最高货物吞吐量可以达到1.2万吨,并且有完整的防浪水域 。
而这一切,都是提前准备好的“零件”,抵达战场后,盟军就像搭积木一样,以最快的速度拼接好了一个可以立下投入使用的人工港!
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工业化战争,令粟裕大将连连赞叹 。参观完诺曼底登陆场后,粟裕大将直呼过瘾,不停地向同行人说:“真是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啊!”
但是,纵然粟裕大将痴迷军事,可对诺曼底登陆遗址的关注度,似乎已经超越了兴趣爱好这么简单 。这背后,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吗?
图-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大将的“心结”“粟裕将军其实一直都在思考,怎样才能顺利解放台湾 。但是这场战争,登陆作战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粟裕将军之所以这么在乎诺曼底登陆时人工港的细节,就是想从此战中获得一些灵感和启示,为顺利解放台湾做些准备工作 。”
就在众人疑惑不解时,段苏权会心一笑,向大家作了解释,解开了大家心中的谜团 。
伟人为了贯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原则,高瞻远瞩地点兵粟裕担任攻台作战的总指挥 。
而1970年粟裕大将如此关注诺曼底登陆的遗址,根源就是粟裕大将觉得自己还没有完美完成伟人交代的任务 。
但粟裕大将也知道,解放台湾不是一件小事,需要细致部署,对此粟裕大将从四个方面着手 。
图-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第一方面,通过对金门战役和海南岛战役的经验总结,研究渡海作战的作战方法 。
因为有过失败的渡海经历,粟裕大将意识到必须从头学习渡海作战的相关知识 。对此,粟裕大将可谓“头悬梁、锥刺股”,反反复复刻苦钻研渡海作战的军事要领 。
所谓“温故而知新”,粟裕大将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沉心学习后,结合之前失败的经验,总结了渡海作战的三个要领:
首先,准备比战机更重要 。在过去的作战中,由于我军武器装备、资源落后于敌人,处于劣势,所以在作战的时候,经常采取“出其不意、捕捉战机”的策略 。
但新中国成立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大逆转 。现如今我军已经掌握了优势地位,情况发生了变化,作战方针当然也要与时俱进 。所以粟裕大将目光如炬,大胆提出了“准备重于战机”的作战方法 。
其次,重视补给和学习 。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很多人都以为打仗拼的是兵力和武器,实际熟悉军事战争的人都知道,除了双方实力悬殊太大的情况,大部分时候打仗拼的就是后期补给 。
海上作战与陆地作战有很大的不同,后勤补给特别不稳定 。所以,一旦开始作战,主要防备的就是蒋军会不会通过空袭的方式,袭击我方岸上的后期补给 。一旦交火时后勤补给点被袭击,那对战事将有很大的影响 。
说完补给再说技术层面,我军在陆地作战方面的经验虽然非常丰富,但在海上作战方面却显得稍逊一筹 。粟裕大将敏锐地提出,陆战可以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战争中总结经验并且不断学习进步,但海战需要学习的东西就比较多了,水文、气象和船舶修理,这些都要有所涉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