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为何总也摆脱不了治乱兴亡的现象?( 二 )



  1. 【中国古代史为何总也摆脱不了治乱兴亡的现象?】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的盛行 。在人们眼中 , 工商业都是“末业” , 中国历代王朝通常将商人的地位排在社会的最底层 , 对他们进行种种严格的限制 。商人为了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 , 就需要依靠当权者 , 充当政治的附庸 , 而不能形成独立意识 , 这种现象导致了中国商业文明的碎片化与非主流 , 而难以形成统一的内在精神 , 更遑论因商业文明的发展而促成社会契约、民主、分权意识的形成 。


2.“学而优则仕”的过度政治参与阻碍人才向商业的流动 。古代中国 , 大批青年才俊通过由政府组织的选拔活动大批量进入政府 , 走向仕途 , 加上传统观念对商人的轻视 , 从而阻碍了人才向商业领域的流动 。从事商业的人 , 普遍素质不高 , 道德操守差 , 遵守契约意识淡漠 , 这种情况反过来更助长了社会对商人的轻视 , 难以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形成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商业文化及政治主张 。
3.道德精神代替契约力量的现象阻碍商业的良性发展 。在中国 , 商人在政策、道德层面处于“两难境地” , 夹缝求生的本能只可能使商人违背道德的约束 , 不按契约规则行事 , 更不可能将彼此之间形成的权责契约现象升华为社会契约意识 , 产生出制约专制皇权的民主、分权意识 。
4.被曲解的儒家“中庸思想”的主流意识阻碍商业文明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 需要开拓、竞争精神 , 在公平竞赛规则指引下前进发展 。然而从董仲舒开始 , 历代统治者凭借御用学者对儒家“中庸思想”的曲解 , 教化了中国人“顺从”、“隐忍” , 凡事以“和”为贵 , 对问题和争端采取折中、妥协的方式来进行 , 这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
5.真正代表工商业者权益的商会职能的缺失 。在中国 , 商会从一开始便成为政府的附庸 , 成为替政府管理、指导商人的政治机构 , 限制了商人的主动性 , 打击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 挫伤了商人的热情 。政府商会的存在 , 直接压制了商人 , 延缓了商业的发展 , 不利于独立的商业文明的形成 。
引发中国历史“治乱兴亡”周期性规律现象的最后一个重要原因 , 便是中原王朝与外来民族 , 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周期性战争 。由于这种战争的周期性现象 , 王朝初年的守势很可能会帮助统治者减少社会财富的损失 , 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维护了统治的相对安定 , 为积蓄力量实现反攻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力的强盛 , 统治者对游牧民族采取攻势 , 不仅消除了他们对中原地区的威胁 , 而且还能提升帝王的名声 , 获得民众更多的政治认同 , 更加稳固了统治;在王朝末季 , 由于国势衰微加上内部的民变、贵族争权的盛行 , 难以有效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 , 这种现象更加加剧王朝统治危机 , 促使王朝灭亡时间的加快 , 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出现被游牧民族所取代的现象 。
正是由于生产模式的周期循环导致农民问题的周期循环 , 皇权的分散、集化与钝化导致治理模式的周期性变化 , 商业文明的缺失导致社会契约、民主、分权意识难产 , 加上与外来民族的周期性战争 , 最终导致了古代中国历史一直难以跳出“治乱兴亡”的周期循环现象 , 让我们几千的历史总是呈现一种圆形的发展轨迹 , 循环往复的上演着一出出王朝“轮换”的历史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