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角膜|新华全媒+丨这个小区,33位老人做了同一个约定
新华社合肥7月7日电(采访人员刘方强、韩旭)生命只有一次,人们或许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在安徽省合肥市邮电新村小区,自2002年以来,33位老人相继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希望为社会做出最后的贡献。
文章插图
合肥市邮电新村小区部分遗体捐献志愿者合影。新华社采访人员刘方强 7月5日 摄
时间回到2002年,82岁的老人吴朗因为胃癌走完了人生的旅程。按照老人的遗嘱,家人把他的遗体捐给了当地医院用作医学研究。
“住院的时候,医生就曾宣传过,去世后可以把遗体捐给医院做科研。”吴朗的妻子马毅兴回忆说。“当了解到这个情况,他当即就同意了。死后还能以这样的形式为社会做点贡献,觉得很有意义。”
就这样,吴朗成为邮电新村小区遗体捐献的第一人,他的行为也逐渐影响到家人和身边的朋友。在帮助其打理后事的过程中,邻居吴荣坤了解到遗体捐献后,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愿。
“捐献遗体是好事,如果器官还能用,就可以帮助其他人,也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如果不能用了,就给医院做解剖,为国家做贡献,还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吴荣坤2006年也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
吴荣坤的老伴是学医出身,对遗体捐献有所了解,所以能理解这个想法。2011年,她也主动申请了遗体捐献,并且还发动同学,后来有不少同学也加入队伍中来,大家成立了遗体捐献志愿者小组。
文章插图
吴荣坤(左)和老伴汪桂兰一起展示志愿捐献遗体(器官)荣誉证书。新华社采访人员韩旭 7月5日 摄
2013年,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15人左右,当地红十字会专门为他们授牌成立了“红十字爱心社”,吴荣坤成为队伍的带头人。
“早些年,许多人思想保守,对死亡和遗体捐献比较忌讳,不像现在这样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83岁的吴荣坤说。
关于遗体捐献,朱秀芳老人一家就曾经历过比较漫长的接受过程。退休时,她和老伴陈清秀就决定要捐献遗体。2009年,老伴得了老年痴呆,需要两个女儿在捐献表上签字时,女儿并不同意。
朱秀芳与两位女儿僵持了一段时间后,女儿终于松口,同意父亲去世后捐出眼角膜。
“他的愿望是捐出整个遗体,眼角膜可以捐出去帮助别人,遗体可以用来做医学研究。”为了表示决心,朱秀芳自己也签字加入了遗体捐献的队伍。
“这样别人就没办法说我对老伴‘狠心’了,因为我自己也捐了。”朱秀芳说。最终女儿接受了二老的愿望,在捐献表上签了字。2013年,陈清秀去世时,其遗体捐献给了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兑现了其生前承诺。
经过大家的口耳相传和媒体报道,现在“红十字爱心社”被更多人知道了,队伍也不断壮大,先后有33名志愿者签下遗体捐献承诺书,其中17人为中共党员。他们当中最大的92岁,最小的52岁,其中有8对夫妻,已有4人完成捐献。
文章插图
吴荣坤(左)老人在查看遗体捐献志愿者名单。新华社采访人员刘方强 7月5日 摄
那么遗体捐献后,后人该如何祭奠?
据了解,合肥有个大蜀山文化陵园,里面树了一座石碑,遗体捐赠后,相关部门就会把捐赠人的名字刻在上面,清明节时,后人可以去陵园送花瞻仰。
石碑上的第一排,就有启发大家走上遗体捐献这条公益之路的吴朗的名字。
【 眼角膜|新华全媒+丨这个小区,33位老人做了同一个约定】
- 自驾3000多公里 新疆小伙把3000个馕送给西安医护人员|新华全媒+| 约尔开西
- 新华分局|平顶山公安局新华分局暖心救助流浪老人
- 退伍军人|23岁退伍军人离世捐献遗体眼角膜 家属:他用最后力气比了爱心手势
- 重病|一起送送小天使!四川7岁重病女童去世捐献眼角膜
- 新华社记者|新华全媒+丨西安:疫情下的节日坚守
- 新华社记者|公安部举行升警旗仪式庆祝中国人民警察节
- 抢救20天的开封法官仝新华,不幸离世|后续 | 重症监护室
- 志愿者|新华全媒+丨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西安“抗癌厨房”抗疫记
- 马学强|云南宁蒗抗震救灾见闻
- 捐款|新华医疗开展2021年“慈心一日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