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米乐( 二 )


文章插图
昆滨伯昆滨婶20岁嫁给昆滨伯,阿美族美女当起台湾媳妇,下田耕种、劈柴煮饭,农闲时还得去工厂当临时工赚钱 。拿手菜是与昆滨伯三不五时家常斗嘴,以及半百夫妻相知相惜所蒸出的“发粿” 。

无米乐

文章插图
昆滨婶煌明伯对待土地如爱人,捨不得对它的爱,一直辛勤耕地 。除了种田,他也用传统手艺一年做365条棉被,“这系正港ㄟ汗水,不是露水喔!”烈日下,他一锄一锄地说着自小就是农家人的“卖力甘苦谈”,这份汗水里的坚持,只有土地最知道 。
无米乐

文章插图
煌明伯文林伯养了后壁菁寮地区唯一的一条耕牛,除了种自己的田,也帮人家整地犁田 。虽然农村经济不好,但他很知足,不担心稻作价格差、收入不好,因为大家都一样,除非别人都好,只有自己差才需要担心 。他说:“不能什幺事都靠政府,政府没有那幺多钱 。”
无米乐

文章插图
文林伯大水牛婶大水牛的命不好,本来只要低头就有草吃,却当起耕耘机,帮农人犁田好几年了,做得要死 。偶尔发发牛脾气,但只要一看到泥泞,就会快乐似神仙,和农民一样都是认分的做事郎 。
无米乐

文章插图
大水牛婶影片评价《无米乐》记录的是一群住在台南后壁乡菁寮、墨林一带的末代稻农的故事 。纯记录,没有导引,没有八股 。是两个年轻人花了30个月的时间跟着他们也跟着稻米成长所累积出来的作品 。你(以及有兴趣的大家)绝对可以在里头看到最可爱的台湾人形象 。这部影片除了可以让你轻鬆地知道我们所吃的米是怎样种出来的之外,还可以趁机学到最道地的台语,看到上一辈的夫妻之间如何相处,还有,毫无困难地从这些老农口中有凭有据的事实轻鬆地上了一课台湾农业发展史 。当然,你更可以藉此认识一群乐天知命的人 。即便到现在,我都还记得一个年纪跟我过世的父亲一样的老农从嘴里轻易流出的生命金句:做田——北京话就是“坐禅” 。做田人就是在卖骨头 。做田人眼中只有稻子的生死,不顾自己的生死 。——吴念真(知名导演)《无米乐》让我重温童年时农家生活,电影里的老农们,一如当年我的祖父及父亲的身影 。——林正盛(柏林影展银熊奖最佳导演)小时候常回务农的外婆家玩,看了《无米乐》我非常能感同身受 。虽然有种淡淡的无奈辛酸,还看到台湾人目前少见的乐天知命,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会被感动 。——林强(知名音乐创作人)不能忘记影片中,老农们的人生姿态,那饱含禅机的生活对话,看着农夫与妻子生命相讥又相怜更相依,他们的背影与天光,那光,那影,那乐天知命的讯息,那泥土与汗水,在在都是生命的真实光华 。导演用着朴质却非粗略的镜头,除了捕捉昆滨伯等几个农民的真实容颜,还有那天光与汗水交辉的光影,其辉胜真到令人几乎眩然欲泣 。若说天地之间有神,那,那光辉,就是了 。——曾伟祯(知名影评人) 农民“无米”怎幺会“乐”呢?请勿以为加入WTO后,穀贱伤农,农民只会自怨自艾 。不!本片中的农民,以诙谐的言语,展现了来自土地强劲的生命力 。而你、我,凭藉着什幺来度过生命中的逆境呢?我们都值得向老农学习“无米乐” 。这是一页生命的哲学!适用于所有的人 。——李昂(知名作家)朴而丰厚!一部粒粒皆辛苦、吋吋是汗水的卖力大作!——张照堂(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所所长)这部影片呈现了三种美:画面之美、台湾之美、人心之美 。我看了第二次,仍然感动不已,不是泪流满面那种感动,而是在黑夜中看到天光,圣灵从肉身中冉冉升起,满心喜悦的,那种感动 。——刘进兴(台湾科技大学教授)在台湾,纪录片已经成为显学,但很久没看到这幺令我动容的纪录片了 。不只是被拍摄者,纪录片工作者的态度与视野也都融入了整部片中 。看完《无米乐》这部纪录片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很感谢兰权跟庄子为台湾留下这部片子 。”——林靖杰(知名导演)正当白米炸弹客以激烈的手段引起社会对农村议题的关切;纪录片《无米乐》则藉由镜头,让观众感受农民真实生活中的尊严、智慧与无奈 。——郭宏治(新新闻副主笔)《无米乐》是我近年来看过最有生命力的一部纪录片 。多数纪录片的受访者会因为面对摄影机而紧张而做作而扭捏,但是《无米乐》不但让我们清楚看到摄影机和影片主人翁的自然互动,也让我们看到了摄製者和主人翁长久的默契,那些真正淌着汗,踩着稻田泥巴走出来才能有的真实情感,《无米乐》让我们透过胶捲闻到了台湾的土味和稻香!——蓝祖蔚(名影评人)影片拍摄从容自然,导演将纪录片的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着台湾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诠释了台湾南部当地农民淡定超然的内心境界,使得影片充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对影片的人文主线的深刻解读就是对台湾乡土文化心理结构的理性认知 。——窦胜龙(海风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林巧玲(海风出版社编辑)获奖记录获奖时间奖项名称奖项届次奖项称号2004年国际纪录片双年展第4届台湾奖首奖2004年南方影展第4届不分类首奖、观众票选举2004年金穗奖第27届纪录片优等奖2005年台北电影节第7届百万首奖、媒体推荐奖影片製作拍摄灵感米可以变成饭、变成粥,甚至变成艺术品,米,是台湾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表征 。一位老农说:“稻子是台湾农民的命,怎幺可以丢?”稻米文化创造农村文化,也提供农村绿油油的景观及水源涵养,很多老农民“守着土地、守着米”,特别是台湾中南部的老稻农,他们对资讯的认知比北部地区的农夫弱很多,他们甚至还不知道,从今而后,稻米可能已经没有保证价格收购,台湾米价格约为国际米价的3、4倍 。也许未来台湾食用稻米的人口,也将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划分──资产阶级吃日本米、中产阶级吃其他国家的进口米或台湾米、无产阶级则是吃泰国米或大陆米 。纪录片《无米乐》企图拍摄这一群60、70岁的老稻农,如何面对WTO带来的冲击,同时呈现台湾农村的生活与仍然保留在乡镇的传统技艺,以及台湾悠久的种稻文化与技术——他们如何犁田、淹水、插秧、洒肥料,等待稻田出穗,与最后的收割 。製作发行製作公司製作:远足影像製作社 监製:公共电视发行公司着作权所有:公共电视台发行:中映电影公司 影片影响台南后壁区因纪录片《无米乐》成功引起社会共鸣而成为观光胜地,在官方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之下,该地区已渐渐凝聚对社区文化资产的保存意识 。后壁已有农业、传统工艺和观光文化资源,台南市文化局计画以绿色、慢活为基础,用爱情和慢活的行销概念,推动菁寮式的农村生活,辅导菁寮聚落成为台南农村慢活的幸福胜地,将旧有文化注入文创精神,延续开创具有商业市场的生活价值,营造无米乐幸福聚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