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天下“枭雄”,不会是“池中物”,这个孙权不是不知道,但他更知道,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刘备“制服”,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 。刘备这个人,早期可能没有一些惊天动地的举动,但他每到一地都在默默地做着收揽人心的事情 。如徐州牧陶谦死后,属下公推刘备为继任者,难道徐州原来的人就没有想当这个主子的吗?还有在荆州,刘表死,他的两个儿子已经不和,老大刘琦为什么要依附刘备?诸葛亮的事情很能说明问题,他守着刘表不去求官,而非要跟着一个还在依附人的刘备,恐怕他也是看出了刘备这个人一定会独立干出一番事业的 。要想“制服”这样一个人,恐怕孙权知道自己办不到 。这种声望之事可以看成是“软实力”,它对于统治来说很重要,不过,这些都是潜在的,其作用的体现也可能是长时间的 。就当下来说,或者是一件突发事件,一次军事行动,有可能起决定作用的还体现在硬实力,而刘备同样具备这样的硬实力 。这种硬实力就是他手下有兵,还有关羽、张飞这两个当时顶尖的“熊虎之将” 。
[$HRgetPages$]
曹操南征荆州,刘备想赶往江陵,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截住,后来抄近路赶往汉津,得到了关羽水军的接应,同时前来迎接的还有江夏太守刘琦 。
这个时候,刘备和张飞手下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军队,刘琦死后,他的军队应该是归了刘备,有人估计,刘备手下大概有兵两万 。这就是说,刘备还是有一定的硬实力的 。孙权在这个时候要是真的软禁刘备,关羽、张飞会转向为孙权出力吗?答案是否定的 。尤其是关羽,他有独立带兵作战的经历,假如说他再得到诸葛亮的辅助,荆州的江北很难说就会归孙权的东吴所有 。即便是关羽不能独立成事,那么,无论是凭以往他和曹操的“公谊”还是眼前和东吴的私怨,关羽都不能为孙权所用 。将军的价值在战场,他们又不会像文人那样,不受重用就归隐,在那样一个年代,关羽不为东吴所用,就必然会成为东吴的敌人 。这就又回到了一个原点上,孙权扣留刘备,不但对于来自曹操的压力丝毫没有减少,还平白无故多了一个敌人 。还有周瑜所说的“让像他这样的人来统领”关羽、张飞,不说关羽张飞愿不愿意接受,恐怕孙权执政的东吴还真难有人同时震得住两个人 。
刘备短时间内难以制服,留下他可以为曹操树立一个敌人,为自己增加一支友军,孙权所以放走了刘备 。同时,有了刘备在上游牵制曹操,孙权还想在下游的合肥有所作为 。只不过孙权时运不济,他先是遇上了蒋济这个超级胆略的谋士,又碰到了张辽这个超级胆略的将军,他的这个计划就无从实施了 。
[$HRgetPages$]
孙权只想偏安一隅,没有大的志向
赤壁之战前,东吴大部分人都劝孙权投降,认为曹操强大,不能抗拒,而周瑜却能从中找出曹操的软肋,不但说服了孙权,还说服了东吴的一班大臣 。
也就是说,尽管来自曹操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刘备一时难以制服,关键还是要看自己 。比如说曹操,他在官渡之战前面临的形势比当下的孙权不知道要严峻多少,但他还是度过了这个难关 。当时,北面的袁绍力量比曹操要强大得多,东面还有一个刚刚造反的刘备,南面除了刘表,还有一个打算袭击许都的孙策,西北方面还有韩遂、马超等一众军阀 。曹操及其集团高层分析,西北军阀只想占地为王,相互之间形不成合力,有一个钟繇足以镇守;孙策是靠武力统一的江南,仇人很多,也就是自家内部还不稳定,不敢倾巢而出;刘表这个人优柔寡断,不会在形势不明朗时有所动作;剩下的只有一个刘备,只要首先解决了刘备,就可以专心对付袁绍 。而袁绍同样反应迟钝,只要快速地解决了刘备,袁绍不会有所动作 。事情的发展果然和事前判断的一样 。
- 甲午海战中的丁汝昌丁汝昌挽诗集
- 中世纪手抄本书籍《魔鬼圣经》的抄手是谁
- 揭秘契丹贵族陈国公主的黄金面具有何含义
- 狄仁杰的出身之谜:科举上来的非贵族家庭子弟
- 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奇人?他的身世终究是个谜!
- 才高八斗的诸葛亮藏于箱底的战争细节大揭秘
- 纵横家苏秦刺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钻粪坑当和尚揭秘一个备胎皇帝的自我修养
- 他是诸葛亮身边的优秀秘书为何却害苦姜维
- 揭秘三国名将张飞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