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庭经营好,就是在赚钱( 二 )



“一个成熟的人 , 最终能达到既是自己母亲、又是自己父亲的高度 。 ”
每个人的内在小孩多多少少都受过伤 , 我们不能对此置之不理 。 成年后 , 学着给他足够的支持、关注和爱 , 正如他想拥有的父母的样子 。 引领他成长 , 给予他温暖 , 允许他成为自己 , 允许我们成为自己 。 只有内在小孩真正的“回家”了 , 我们才能在其他关系中自洽、圆满 。 心理学家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 , 是治愈的引领者 。 ”
也许 , 治愈就是我们能送给伴侣和孩子最好的礼物 。


曾经的人气歌手陈美龄女士因为教育刷爆全网:三个“学霸”儿子全部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 很多人想知道她的教育方法 , 听来听去最后发现 , 陈美龄女士自己就是家里的第一代“学霸”:作为歌手出道 , 演绎事业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业 , 一边唱歌一边上学;歌唱事业如日中天时 , 赴加拿大多伦多学习社会儿童心理学;婚后 , 她又带着老大、怀着老二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 , 攻读教育博士 。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全部教育 , 或者说千万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 , 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 ”
孩子的优秀不是横空出世的 , 一切都有迹可循 。

如果人生有起跑线 , 父母的表率就是孩子的起点 。 20世纪90年代末 , 美国教育部开展了一项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长期跟踪研究 。 调研样本涉及一千所学校里的共计两万多名儿童 , 调查内容是“究竟哪些因素与孩子的学业进步相关” 。 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因素里 ,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 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紧张 , 多多少少都离不开“鸡娃”两个字 。 而实践证明 , “鸡娃” , 不如鸡激励自己 , 这才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孩子最心甘情愿接受的育儿方式 。 纪伯伦的诗歌说:

“你的孩子 ,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 ”
孩子有自己的渴望 , 而父母就是生命最初展露给他们的样本示范 。 不用语言教唆孩子 , 用自己影响孩子 , 允许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
这也许是比学区房更轻松的投资 , 也是家庭关系缓解的一剂良药 。


文豪巴尔扎克曾写道:

“所谓爱情能够满足一切 , 只是对于情侣而言 。 至于夫妇 , 除了以苍穹为屋顶和以绿茵地毯之处 , 还需要更多的一些东西 。 ”
“这些东西”可能包含很多 , 但其中的底色 , 一定是真挚的友情 。 美国大法官金斯伯格和丈夫马丁 , 一起在哈佛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时 , 丈夫不幸罹患睾丸癌 。 金斯伯格既要照顾年幼的女儿和重病的丈夫 , 还要完成自己的学业 , 同时还要操心如何让老公的学业不掉队 。 那时她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 , 只在周末时补一个懒觉 。 但是她不离不弃 , 咬牙度过难关 。 而丈夫马丁也一直陪伴、支撑她 , 做好“第一先生”的职责 。 金斯伯格为女性争取权益时受到猛烈抨击 , 马丁做她的司机、厨师照顾生活 , 并用幽默化解她的严肃和尴尬 , 引导不善言辞的她在公众场合交际周旋 。 马丁会在她疯狂加班的时候 , 唱起音乐剧《潘占斯的海盗》:“走啊 , 但你并不走 。 ”即使是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 马丁癌症疼痛难忍 , 还在坚持给金斯伯格做饭 , 陪她讨论法律问题 。 马丁曾认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 就是帮助金斯伯格成就了她自己 。 而金斯伯格也认为:“马丁一直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