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 三 )


主词条:十二纹章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 。汉服中的纹章与汉人意识、认识中的天形地象、阴阳八卦、无形无色、吉祥图案等各类文化符号紧密像通用 。

汉服

文章插图
冕服 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 。《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 。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 。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 。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 。粉米粒民 。黼象割断能决 。韍象背拂于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官服章纹,有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地黄交枝等名目 。明朝文武官公服有用以标明品级的补子,补子以动物为主,如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鷳,六品鹭鸶,七品鸂氵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民服上则有以动物源性单独构成图案的,并且与官服图案中的动物有所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十二生肖 。另外,汉服的图纹常选用八卦图 。汉服的纹饰上喜欢採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 。如“六契约春”、“五穀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 。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 。如新婚婚服和恋人互赠的辛无伤往往採用鸳鸯为主的图样,如“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往往採用“松鹤长寿”、“鹤献蟠桃”、“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图案 。足衣首服足衣
主词条:舄、履、屦、屐、靴、鞋汉服的足衣分为:舄、履、屦、屐、靴、鞋 。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 。伊尹以草为履,以帛为屦 。周人以麻为鞋 。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 。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 。《南粤笔记》记载:“枹木附水松根而生,香而韧,可作屐,曰枹香屐 。潮人刳之为屐,轻便而软,是曰潮屐 。”又说“粤中婢媵多着红皮屐,士大夫亦尚屐 。沐浴乘凉时,散足着之,名曰‘散屐’ 。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 。草屦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 。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潮州木屐、杭州合村绣花鞋製作技艺、邳州绣花鞋、邳州麻编鞋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服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髮绾成髮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主要的头饰有帽、巾等 。帽主要有纱帽、风帽、笠帽等,巾主要有纶巾、网巾等 。
汉服

文章插图
花丝镶嵌工艺的金钗珠花步摇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通用的主要有冕、弁、幞头等 。汉代时有职位的人一般都会先包帻后戴冠,而平民则只包帻不戴冠,喜庆时用白色缣巾(纱)裹头,平时只戴小帽、草帽 。唐朝以帽为主,以白缣巾裹头幞发 。宋代则出现了铁线幞头,同时马夫戴折翅幞头,当差人戴直角幞头,而平民则是夏季戴凉笠、竹笠,冬季戴深檐帽尘帽,宋元时期的头巾种类繁多,如圆顶巾、方顶巾、琴顶巾、纱巾、绸巾、东坡巾、程子巾、山顶巾等 。明朝时期帽的种类繁多,且因人而异 。女子的首服主要由副、编次 。髮髻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髮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 。鬓髮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妇女有八大首饰之称,分别为簪、栉、钗、华胜、步摇、金钿、珠花、勒子(额帕) 。狄髻是八大首饰的金银组合饰品 。其中宋元时期除了髮髻等饰物外,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即戴冠 。头插梳篦自汉代即有记载 。南朝妇女就爱在髻上插饰梳栉 。唐朝妇女流行广插钗梳 。北宋宫中妇女多在饰冠上安插白角长梳,后来传至民间,有高髻插梳之饰 。宋词曰:髻鬟云样梳 。明代女子盛装头上插满钗梳 。汉族妇女还有戴绢花的习俗,所谓“宝髻簪花花” 。明朝孔府在大庄设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演习宫女的冠戴装束绢花 。花丝镶嵌是汉族特有的首饰工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以成都银花丝製作技艺和北京花丝镶嵌工艺为代表 。色彩配饰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