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先秦名著《战国策》为何会遭到儒家摒弃?( 二 )


战国的时代,是众士如云唱大风的时代 。《战国策》真实地展现纵横策士的风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苏秦和张仪 。苏秦起于“草根”,不过“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他曾自称为“东周之鄙人” 。张仪也经历过失败的痛苦,和苏秦一样,有着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 。他们都是由失败走向成功的纵横家的英雄 。多智善谋,或者说擅于“长短纵横之术”,是战国策士们最大的本领 。智慧的运用,又转化为具体的谋略与计策 。范睢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冯谖为孟尝君经营三窟,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不能不说是策士智谋的成功 。甚至一位女子齐君王后,也能以“引椎击破玉连环”的智慧击碎秦王的挑衅 。智慧的运用,在于深刻地把握种种矛盾的复杂关系,充分利用诸矛盾之间的交叉点与空隙,把握矛盾冲突中所产生的有利机制,利用矛盾,制裁他人 。策士游说诸侯,要洞悉天下大势,熟知各国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列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与恩恩怨怨,还要准确掌握此时此地人主的心态,投其所好,才能成功 。战国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时代 。智谋策略是策士的资本,反映了知识阶层的智能与价值 。作者大力崇尚智谋策略,与其重士贵士的思想倾向是相一致的,同样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作者描绘了众多奇智异策的诡谲多变与成功,无疑为策士这一人物群像增添了异彩 。
再者,《战国策》大量的展示了纵横策士们铺张扬厉的游说之词,所谓“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清人章学诚语),其词或披肝沥胆、剖露心迹,或激扬磊落、感人肺腑,或侈陈厉害、危言耸听,“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直下;文笔流丽酣畅,美妙动人,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策士们还好以寓言说事,所以《战国策》多寓言故事,所谓“利口者以寓言为主”(《史通·言语》),这与诸子文章一样,也是游说的需要 。读策士们的说辞,好像是专以口舌辞说取得成功 。其实,他们都是通晓各国政治历史,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虽然主张不同,但是只要迎合君王的需要,他们是足以充当“智库”的 。这就是在七雄纷争的时代,纵横捭阖的政治斗争的需要和机遇,造就了他们的成功 。
战国的时代精神,还体现在另两种人身上 。一个是当时眼光敏锐的君王,一个是出身草根的行侠之士 。在七国争雄的背景下,君王们需要“智库”,寻找“智库”,纳士是明智之举 。前面说的齐宣王、秦昭王、燕昭王,迎合了时代的要求 。战国又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表面上看是一次军事改革,本质上也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改革,是一场移风易俗的大变革 。赵武灵王改革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为了富国强兵、抵御外国外族的入侵 。虽然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但他用“时移则势易”的辩证观点,批判了那些因循守旧的保守派,向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行侠之士的代表有荆轲、聂政、豫让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见义勇为,不畏强暴,重然诺,轻死生,敢于为反抗强暴而赴汤蹈火、壮烈牺牲 。荆轲是一位反抗暴秦的英雄 。在当时崇尚行侠的文化背景之中,荆轲是这些侠士的典型代表之一 。聂政,出于感恩报德的动机,为严遂刺杀韩相国韩傀 。豫让则更为惨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忍辱负重,行刺赵襄子 。今天,我们并不提倡这些侠士“士为知己者死”的冒险行刺作风,但这就是战国侠士的风神,这种为了正义为了报恩而献身的壮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士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