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怎么死的害死魏延的杨仪为何后悔未投魏国( 二 )


【杨仪怎么死的害死魏延的杨仪为何后悔未投魏国】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 , 由于始终采取“十全必克而无虞”(《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注引《魏略》)的稳打战法 , 一味追求兵法常规的所谓循序渐进 , 不仅“未能进咫尺之地” , 反而使魏将对其策略了如指掌 。首次北伐失败后 , 曹真预料诸葛亮“后山必从陈仓 , 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 , 治其城” 。第二年春第二次北伐 , 果然如此 。郝昭只率千余人就挡住蜀军数万 , 且被郝昭所破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 ,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 , 出斜谷 , 屯兵渭水南原 , 司马懿对众将说:“亮若出武功 , 依山而东 , 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 , 诸将无事矣 。”(《资治通鉴》卷七十二)亮果屯五丈原 , 懿乃使郭淮退之 。无数事实证明 , 诸葛亮“应变将略 , 非其所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他若当年用魏延“子午奇计” , 很有可能制险而胜 , 三国历史也可能要改写——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
诸葛亮密谋玄计 , 杨仪乘机陷害魏延 , 终于酿成蜀汉史上第一大冤案 , 也是第一大悲剧 。众所周知 , 杨仪与魏延各持其能 , 一直不和 。诸葛亮经常调和 , 以求平衡 。最后也想借杨魏矛盾除掉魏延 。这就注定 , 魏延将成为“阳谋”斗不过“阴谋”的牺牲品 。也许是性格决定命运吧!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诸葛亮病危时 , 召开秘密军事会议 , 安排他去世后的退军调度方案 。这样重要的会议 , 只有长史杨仪、司马费神、护军姜维参加 , 把官阶、爵位高的魏延排斥在外 。诸葛亮决定 , 由魏延殿后阻击追敌 , 姜维作为副将 , 杨仪担任退军指挥;如魏延不服从 , 军队仍按计行事 。这就为杨仪阴谋陷害魏延提供了可乘之机 。诸葛亮去世后 , 杨仪密不发丧 , 派费祎去揣度魏延的意向 , 并抓住魏延个性矜高的致命弱点 , 用欺诈和激将手段 , 引蛇出洞 , 惹得魏延勃然大怒 , 抢在杨仪撤兵之前 , 率领所部径南归 。杨仪便派马岱以叛逆罪追杀之 , 并诛延三族 。这不是诸葛亮借杨仪之手取魏延之头吗?魏延还是想抢先奏报朝廷 , 指控杨仪反叛 , 希望舆论支持自己代丞相之位 , 根本没有叛逆之心 。如果反叛 , 何不北向投魏?倒是杨仪 , 后因未得到丞相之位(诸葛亮早已察觉杨仪心胸狭窄 , 不能为相)后悔没有率兵投魏 , 并上书诽谤朝廷 , 终被流放 , 最后自杀 。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 , 被刘禅尊为相父的十几年中 , 运用手中掌握的大权 , 采取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 , 对魏延多次建议和行动 , 进行掣肘与压制 , 直至借机处之 , 究其主要原因 , 还是他的怀疑之心作祟 , 怕今后后主刘禅驾驭不了魏延而出乱子 , 同时也为自己指定的“成承诸葛亮之成规 , 因循而不革”(《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作者评语)的接班人蒋琬、费祎扫清障碍 。
最后还要多说几句 。后主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 他知人善任 , 颇有其父遗风 。魏延若不蒙冤 , 后主定会像先帝那样予以重用和依赖 , 魏延也会尽其才力 , 报先帝知遇之恩 。请听魏延得到殿后命令后的豪言:何以一人之死废天下之事邪?(《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意即宣誓:继续北伐 , 坚决完成复汉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