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何拥立6岁的顺治登基:多尔衮不称帝之谜( 二 )


另外一个因素肯定也在两大政治势力的角逐中发挥着潜在的、重大的作用,皇太极生前自领的两黄旗将士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之间,关系可能不太和睦,甚至很不和睦 。因此,两黄旗的八位重臣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 。史书记载说,两黄旗八大臣的中坚人物、精兵护军首领“图尔格等人与白旗诸王素有衅隙”,遂调动三个牛录的精兵,全副武装“保护”住了宫门,致使形势变得剑拔弩张 。(《清世祖实录》卷三十八,顺治五年四月癸酉 。)
这就是十四日凌晨,多尔衮离开三官庙时所看到的情形 。
当情绪、情感性因素充分发酵、膨胀到爆炸的临界点时,理智和理性的作用就必定微乎其微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时,只有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方才可能运用理性,化解危机 。多尔衮一生之中吊诡之处甚多 。但在此时,他的确表现出了这种品质 。
应该由谁来继位
两年后,当多尔衮已经成为摄政王时,曾经对满清亲贵讲述了当时的情形:
“昔日太宗死时,没有确立继承者,诸王、贝勒、大臣都寄希望于我,他们跪着请求我来继位,我说:你们要是这样说,我就要自刎,誓死不从,这才奉今天的皇上登上了皇位 。”(《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二,顺治二年十二月癸卯 。)
多尔衮在此所说的,可能大体是事实 。几年以后的顺治九年,清算多尔衮时,那些拥戴他的人谈到了当时的情景:多尔衮的哥哥英王阿济格、弟弟豫王多铎和一批王公贝勒、高级将领确曾跪在多尔衮面前,请求他当机立断继承大位 。他们分析形势,认为死心塌地拥戴皇子的就是两黄旗那些人,而甚至在两黄旗中,也有重臣拥戴多尔衮 。因此,他们直截了当地告诉多尔衮,不必畏惧两黄旗 。(《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三,顺治九年三月癸巳 。)
事实上,精明强干的多尔衮不可能没有注意到双方的实力对比:两白旗全部拥戴多尔衮,两黄旗中,也有两位重臣支持多尔衮 。而豪格虽然号称和硕贝勒,实际上真正属于他的兵力却只有七个牛录,尚不足半个旗,加上誓死拥戴皇子的八大臣,主力部队仍然不到两个整旗 。(《清世祖实录》卷四,顺治元年四月戊午 。)有两红旗拥戴的代善态度暧昧,很有可能是希望皇子继承,被皇太极从莽古尔泰兄弟手中夺来的正蓝旗情况不明,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则一面表示支持皇子继位,一面又说需要和多尔衮商量 。
在这种实力分布中,双方可能都感受到了形格势禁,都产生了投鼠忌器的心理 。多尔衮若欲令智昏,强行继位,势必遭到激烈反弹 。其后果无法预料 。很有可能像我国历史上那些迅猛崛起的游牧渔猎部族国家一样,经过反复自相残杀之后,飞快地烟消云散在那广阔无边的山野大漠之中 。
拥立年仅6岁顺治
于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后五天,在大清帝国后继皇帝的推举会议上,出现了一个事先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结局 。应该说,上述情形是这个结局的重要原因,这个结局则是上述情形的逻辑后果——会议在今日沈阳故宫的崇政殿举行,诸王大臣们列坐于大殿的东西两门房 。会议一开始,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与鳌拜便率先提出,应立皇子继位 。多尔衮厉声叱责他们没有资格先说话,勒令他们退出会场 。
随后,英王阿济格与豫王多铎提议多尔衮继位,多尔衮沉吟不语,未置可否 。多铎即声称:“你若不愿意,就立我为帝 。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遗诏里的 。”
多尔衮迅即反驳道:“太祖遗诏里也提到了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个人 。”这种情形表明,努尔哈赤死前,可能至少在口头上确曾有过遗诏 。多尔衮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在反驳多铎的同时,顺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选人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