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从最热场馆到最冷深夜,她守在86年前《风云儿女》拍摄地,讲述一首歌的故事( 二 )


2007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时值七、八月份的高温天气,杨春霞每天与同济大学的师生一起深入到杨浦区各处,对全区400多幢有价值的老建筑进行甄别、测量和绘制图纸。前后历时五年,杨春霞团队全面厘清了杨浦的文物家底,给建筑戴上“身份证”,并搭建了一个杨浦文物保护管理平台,为历史建筑设置了内容翔实的二维码。
“甄别旧改基地内的历史建筑是一个难点。”杨春霞说,“我们采用多措并举的方式,通过杨浦文物保护管理平台可以准确定位文物建筑的位置,同时文物建筑上有身份铭牌及二维码,杨浦区文物工作委员会属地化的工作人员通过现场扫码,定期巡查,就可以确定文物是安全的。”
最深的遗憾:背井离乡忠孝两难全
2003年,杨春霞从家乡辽宁省丹东市来到上海,从事自己所挚爱的文博事业。她告别的还有老家和父母、亲人。“离开父母的时候,他们的身体都很好,后来随着时间流逝,父母年纪大了,更需要孩子在身边。”
有一年,父亲出车祸颈椎被撞断了,因为担心影响女儿工作,父母都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杨春霞。“当妈妈颤抖着告诉我邻居出了车祸时,我就知道可能是爸爸出事了。”她立即把父亲从东北接到上海做手术,但还是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父亲颈椎手术后,高位截瘫卧床12年,这成了杨春霞最大的遗憾。“父亲18岁当兵,从小教育我要爱国爱党,对我要求特别严格。”父亲生病以后,杨春霞一度曾想过辞职回家照顾父母,但父亲总是跟她说:“千万不要因为我而影响工作。”在他看来,让女儿安心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更重要。
截至目前,国歌馆新馆接待量逾50万人。最近,国歌馆创新推出了沉浸式情景微党课,创编《国歌从这里唱响》连环画,历时10年培育宣教品牌项目“国歌故事进课堂”,开设“开学第一课”全国网络课,将国歌故事送到新疆、甘肃、四川等全国多地。“让国歌故事和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我的事业,也是父亲的愿望。”
栏目主编:周楠 文字编辑:黄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