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院|95岁仍健步奔走于患者间,那位“看病之慢全院第一”的老人走了

6 月 24 日,尽管距离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柯若仪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已经过去一周,柯若仪的女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特聘教授吕田的手机还不时收到人们发来的悼念信息,"柯教授是大连医学界的一面旗帜,是医者仁心的典范,怀念柯教授 …… "在家人、同事、朋友的记忆中,那个 95 岁仍健步奔走于患者间的身影依然清晰。

全院|95岁仍健步奔走于患者间,那位“看病之慢全院第一”的老人走了
文章插图

身患重病仍牵挂着工作
2021 年 6 月 15 日 16 时 57 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特聘教授柯若仪因病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享年 96 岁。而在 2020 年春节前,95 岁的她还每天上午到医院工作,每周出两天专家门诊,每个月出两次特需门诊,病房中有她专注工作的身影 …… 柯若仪的女儿兼同事吕田告诉采访人员,柯教授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还想着工作。"她老是盼望着疫情早点过去,还说‘我得好好的康复,好好配合治疗,我还能工作。"状态好的时候,柯教授会让家人拽着她在屋里走步锻炼,她还想为医院和患者做得更多。
1949 年,柯若仪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从业之初,柯若仪曾参与编译苏联高等医学院校用教材《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儿科学基础》,解决了当时国内医学院校无相关教材的难题。1954 年,柯若仪调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循环内科医疗。改革开放后,她参与重新组建内科教研组,指导开展教学和医疗工作,编写中文、日文教材,主持制作心脏听诊教学仪器。在抢救心肌梗死病人中她发现,有些病人在病前有共同的临床特点,即先兆症状。她根据统计分析提出了梗塞先兆的诊断标准,写成《重视梗塞先兆,预防心肌梗塞》的论文,成为中国第一位提出心肌梗塞先兆的人。
在女儿吕田的眼中,勤勤恳恳是母亲最让她钦佩的品质,吕田回忆说,1975 年前后,为了方便柯若仪工作,一家人搬进了距离大医一院长春路院区仅一条马路之隔的房子,院里需要会诊或抢救患者,就朝着她家窗户喊话,无论白天黑夜,柯若仪总会奔向医院。"单位离家那么近,经常等到晚上六七点钟还不见她回来,我爸就说,咱们先吃吧。往往一把饭菜摆上桌她就回来了。所以我们给她起了个外号,叫‘赶趟儿’。" 吕田眼中,母亲在家里是"甩手掌柜",精力全留在单位里。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七十余载,她当之无愧地成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内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奠基人。
"看病之慢排名第一"
得知柯教授去世后,很多患者第一时间网上留言悼念,一位网友写到:"十年前我患高血压,有人推荐我去找大医一院心血管专科的柯教授看看,她详细地询问我的高血压家族病史,了解我的生活习惯,跟我亲切和蔼地谈了 30 分钟,我感动不已。知道柯教授百年了,心情挺难过。祝柯老一路走好!"
柯教授"看病之慢在全院排名第一",这是很多患者和同行的共同感受,她出专家诊时严格控制挂号数量,一个上午一般只看 10 位患者,为的就是给每一位患者留出足够的时间细致诊查,而她有时只能拖到下午 14 时才能回家。她说病人挂号不容易,对病情必须反复交代,直到他们明白了今后如何诊疗才能放心。每天回家后,她都把几个病例记在笔记本上,有些病人十几年后再遇,她仍然可以说出病人过去的病情。

全院|95岁仍健步奔走于患者间,那位“看病之慢全院第一”的老人走了
文章插图

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病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如果没有详细的分析,很多患者会被误诊。柯若仪在门诊看病中就遇到很多因心电图有"缺血改变"而被误诊为冠心病的病例。经过她详细问病史,分析心电图,而考虑为肥厚性心肌病,再经超声检查或者冠脉 CT 诊断,最后患者摘掉冠心病的帽子得到正确的治疗。柯若仪还很注意为患者节省费用,药物能不用就不用,各种仪器检查和化验能不查的就不查。有些老年患者患多种疾病,从多科医师开出十多种口服药,造成药物本身相互影响而减少疗效,甚至使病情加重。她会耐心向病人解释其危害性,指导病人抓主要矛盾,减掉一些用药,患者的病情很快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