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蒙芳:给残障学生“无差别”的爱( 二 )


“当时生均办公经费只有3000元,我们还是贫困县,也不好跟政府开口要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官上任的蒙芳饱受资金匮乏的尴尬。“但凡能够自食其力的业务,我们基本全靠内部消化。但是采购专业的康复设备、教学工具,购置大量防盗窗、窗帘,改造硬化路面等,这些都需要钱。”开学后的第一个全国助残日,蒙芳组织全校老师带着孩子们去学校附近人流量最大的茗馨广场举行文艺汇演,并给各个机关单位、企业、商家发送邀请函,进行公开募捐。“我们老师都是年轻小姑娘、小伙子,没干过拉赞助的事,都被我赶鸭子上架了,实在是没法子。”首次募捐金额高达8万多元,后续至今收到善款累计180多万元,但是蒙芳并不满足于此,“现场有很多普通群众都给我们钱,10块、20块的,我感激他们的善举,但是那种同情的目光刺痛了我,这不是我想要的”。
2014年以后,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还会不定期带着学生一起“赚钱”,只不过慈善演出变成了爱心义卖,推广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我们孩子的钻石画、拉丝花都很精美,每次义卖都特别受欢迎”。说到这里,蒙芳倍感骄傲和自豪,将特殊孩子培养成同样受欢迎的人,是她的师者父母心。
把特教老师练成“特种兵” 让特殊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在很多人眼里,教师是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但在特殊教育学校,帮学生擦口水、擤鼻涕,甚至处理大小便、成为学生宣泄情绪的攻击对象,这些都是特教老师的日常。
成为校长之前,蒙芳并没有多少跟特殊孩子相处的经验。看到老师被学生打伤,还要毫无怨言地帮助学生上厕所的画面,她曾一度感动又心疼,但很快就清醒地提出了质疑。“我们把孩子接到学校,喂他吃饭、帮他穿衣、带他上厕所,难道是要在毕业后还给家长一个毫无自主能力的巨婴吗?”教不严师之惰,她开始严格要求每一位任教老师,“我们宁愿多帮孩子洗几次衣服,也要用耐心教他学会自己做事”。
一位叫作小伟(化名)的脑瘫患儿因为病情相对严重,入校后受到老师们的格外关爱,“日常出行都是大家抢着给他推轮椅,一日三餐也是老师轮流去喂饭,我让那些给他特殊照顾的老师去反省,问他们是不是能这样帮助小伟一辈子?”蒙芳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孩子的身体体格比生活技能成长得更快,那么只会给照顾他的人日渐“增负”。小伟放假回家后出了意外,上厕所的时候,父亲抱不动他,不小心摔倒,让孩子磕掉了门牙,因为孩子越长越重,父亲却越来越老。
为了让小伟得到及时救治,蒙芳通过微信公众号为小伟募捐,各路爱心汇聚成1万余元善款,用于购置电动轮椅,第一时间送到了小伟父亲的手里。返校后,蒙芳及时调整老师与小伟的相处方式,重点训练他的肘部力量和手指协调能力,最终确保他学会自主进食。
在蒙芳的办公室,挂着一副题为“恒爱”的书法作品。她希望特教老师们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恒心,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通过用心栽培、用爱感化,终将成为可造之才。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多位脑瘫患儿成功掌握独立用餐、如厕等技巧,自残、攻击他人的行为也明显减少,老师们的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也明显增多,“我们的老师离职不离岗,可能有些人因为家庭原因需要去另一个地方,但是一直都坚守在特教岗位”。
孩子们微小的进步,总能换来蒙芳极大的称赞和鼓舞。看着学校和学生渐渐走上正轨,她依然放心不下那些被困在大山深处的孩子。“有些是中度、重度残障,有些孩子则是走不出父母的观念。”2014年9月,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启动“爱与责任的延续”工程,在蒙芳的带领下,全校特教老师在周末送教上门,8个小组分赴当地14个村镇,为乡村残障患儿送教。年轻的上犹“特种兵”们挑着米油等物资顶风冒雨翻山越岭,成为助力乡村脱贫、促进教育公平的中坚力量。“保障孩子接受专业的特殊教育和指导,山里、村里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他们的保险、学籍也一样都不能少。”蒙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