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的权臣李光地卖友求荣疑案真相( 二 )


《清史稿》评价李光地 , 为官正直 , 宽仁待人 。显然 , 他不是一个碰到事情当缩头乌龟的人 。《请史稿》记载:“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 , 上偶言及侍郎汪霦卒后 , 谁能作古文者 , 光地曰:‘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 。’苞得释 , 召入南书房 。其扶植善类如此 。”这件事 , 说的是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字狱《南山集》案 , 亦称“戴名世案” 。
戴名世 , 清代著名文学家 , 字田有 , 一字褐夫 , 号药身 , 又号忧庵 。安徽桐城人 。家居桐城南山 , 人称“南山先生” , 也称为“潜虚先生”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 , 戴名世弟子尤云鹗把戴氏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 , 名为《南山集偶抄》 , 即《南山集》 。此书一经问世 , 即风行江南各省 。这本书 , 使戴名世流芳文坛 , 也使他遭致杀身之祸 。因为 , 该文集中有一篇《与余生书》的文章 , 被人疑为与南明桂王有牵连 , 而被抓到莫须有的把柄 , 兴师问罪 。著名的桐城派文人方苞 , 是为该集作序之人 , 因此被捕入狱 。这段记载说明 , 李光地曾为方苞求情 , 不仅免于死罪 , 而且还被召入南书房 。当时的政治环境异常险恶 , “文字狱”如此盛行 , 李光地能够站出来 , 采用一种充满政治智慧的方式 , 利用一个适当的机会为方苞求情 , 也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 。此外 , 史载 , 李光地还曾为《南山集》案的主犯戴名世求情 , “欲疏救于万死一生之地” , 最终“卒不可得” 。此外 , 李光地还为江南知府陈鹏求情伸冤 , 使其不仅免去死罪 , 还被召入武英殿 。《清史稿》亦有记述 。为他人之事 , 尚且如此 , 何况朋友乎?
不过 , 《康熙王朝》有一件事是说对了 。李光地身为重臣 , 常有建议意见 , 却少有奏疏 。不落笔 , 少写东西 , 这也是少有的 。《清史稿》说 , “光地益敬慎 , 其有献纳 , 罕见於章奏” 。前面提到的几件事 , 比如 , 《南山集》案和陈鹏案 , 为人求情 , 他是不上书的 , 而是采用了一种漫不经心的沟通交流方式 。他经常在龙颜大悦之时进言 , 其效果是相当好的 。《清史稿》还提及一事 , “四十七年 , 皇太子允礽以疾废 , 命诸大臣保奏诸皇子孰可当储位者 。尚书王鸿绪等举皇子允禩 , 上切责之 。询光地何无一言 , 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 , 臣奏言徐徐调治 , 天下之福 , 臣未尝告诸人也’ 。”康熙四十七年 , 康熙想复立太子胤礽 , 在畅春园议事 , 他说“众议谁属 , 朕即从之” , 结果 , 许多人想错了 。王鸿绪等大臣公推皇八子胤禩 。对此 , 康熙自然不快 , “切责之”也是可以想见的 。此时 , 只有李光地是明白人 , 但他不吱声 。没办法 , 康熙只得再次提醒 , “前召尔入内 , 曾有陈奏 , 今日何无一言?” 。原来 , 康熙曾问李光地 , 询问废皇太子病“如何医治 , 方可痊好” , 李光地明白康熙心思 , 回答“徐徐调治 , 天下之福” 。这样的话 , 在朝堂之上再翻出来 , 其“导向作用”是明显的 。由此可见 , 李光地为官伴君的精到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