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之战中美国为何要帮助英国?真相是什么?( 二 )


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第二次率舰队前往日本的浦贺,以战争相威胁,迫使德川幕府同意在神奈川举行谈判 。谈判中,佩里恫吓说,如果日本不同意开港,20天之内将有100艘军舰开过来,吓得德川幕府立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神奈川条约》) 。
事实上,美国根本没有像英国那样强大的舰队,它只是通过口头上的威胁,来迫使他国满足它的要求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认为,“顾盛对于谈判之初,没有一支比较大的舰队供他调度,颇为苦恼” 。佩里率领的舰队,不过拥有250门炮,而英法联军第一次进攻大沽口时拥有的火炮是353门(根据茅海建先生所列英法联军舰船表的统计),第二次进攻大沽口时拥有的火炮是268门 。由于这次火炮数量太少,英军司令何伯向公使卜鲁斯报告,英国没有取胜的武力 。第三次进攻大沽口时,英法联军集结的兵力是,舰艇144艘,陆军官兵28119名,且炮兵、工兵、骑兵一应俱全 。如此庞大的武力,才能够打败清政府的顽强抵抗,而当时的美国,何来英法这样的实力?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搭便车”,鸦片战争时,美国军舰尾随在英国炮艇之后,伺机渔利,而且最后渔利的成果还很大,顾盛曾洋洋得意的自诩《望厦条约》有16处超过了《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美国军舰又是在远处观战,指望英法打败中国后,美国也能够跟着英法分一杯羹 。对于美国没有直接对华动武的缘由,美国历史学家孔华润(Warren cohen)的解释是,美国“宁愿通过外交或利用最惠国条款来扩大本国侨民的利益和特权” 。话说的是没错,但是如果没有英国人在前卖命厮杀,美国人从哪能通过外交等和平手段来获取在华特权?还是杜勒斯(Foster Rhea Dulles)的评价一针见血,他认为美国人在鸦片战争中表现的是“一种自私的躲避,一旦英国人取得战争的胜利,美国人就立即向中国人索取特权” 。
所以,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时,美国帮助英国,虽然有“血浓于水”的感情驱使,不忍心看见自己同文同种的军队死伤惨重,但是更多的考虑是要促使英国取得对华战争的胜利,自己从而趁火打劫 。盎格鲁—撒克逊一向是务实的民族,一直很重视对实际利益的考量 。相反,我们看清政府,为了不让顾盛进京,答应与美国签订《望夏条约》,不惜以损害国家主权为代价来保持所谓的帝国威严与华夷体制 。孔华润说,“在清政府看来,中国首先是一个文化统一体,而不是一个国家实体 。中国官吏更关心涉及礼节、仪式方面的现实问题,而把主权等等抽象概念留给西方”,“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这种做法并不存在于西方平等国家之间,可是,它没有使处于19世纪中期的满清政府感到不安” 。更可笑的是,清政府还希望能够以夷制夷,利用美国人来离间、制衡英国人,殊不知人家可是“血浓于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