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神剑之鱼肠剑的故事历史上鱼肠剑是什么样子?( 三 )


鱼肠剑真貌
如前所述 , 《越绝书》所记载的、包括“鱼肠剑”在内的越王勾践五大名剑 , 据说后来流入他国 , 皆不知所终 , 淹没在历史长河的滚滚浪花里……那么 , 历史上真正的鱼肠剑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它的形制、尺寸如何?近年随着考古学发现的进程 , 这个历史迷团终于可以揭开了 。
1985年11月上旬 , 浙江省绍兴县(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国都)漓渚镇洞桥村村民在横路畈挖田泥时发现一把青铜短剑 , 通长21.6厘米 , 格宽3厘米 , 茎长6厘米 。剑身较扁 , 略起棱脊 , 斜从而宽 , 前锋收狭 。剑格较阔 , 圆柱茎 , 上有三周凸箍 , 首心有圆孔通茎内 。脊两侧各饰一列变体云雷纹 , 格、茎和箍上也有卷云纹 , 是典型的春秋越国铜器 。越国以铸造宝剑而名满天下 , 绍兴境内已发现的越国青铜剑已有20余把 , 但大多剑身较长 , 漓渚镇出土的是最短的一把 , 坚韧锋利 , 巧夺天工 , 有人认为就是五把越王名剑中的“鱼肠剑” 。
无独有偶 , 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 , 笔者有幸看到了一件浙江民间收藏的春秋越式短剑残段 , 与前剑尺寸颇为接近 , 而在类型学断代上更加接近春秋晚期 。此剑之格、茎、首基本完整 , 剑身大部分已锈蚀残断 。整个残段长约13厘米左右 , 估计完整时全剑长约23厘米上下 。剑格呈凹形 , 正面为兽面纹嵌蓝色琉璃 , 背面为卷云纹嵌绿松石;圆柱茎 , 上有两周凸箍;剑首饰有七道同心圆 , 最宽的两组同心圆之间还铸有精美的人字纹 。
这件越式青铜剑残段 , 整体形制与湖北省博物馆藏越王勾践剑甚为接近;根据现存残段的工艺特点观察 , 当年其完好时精美程度也近似勾践剑(当然 , 勾践剑之精美绝伦目前尚无可堪与之比肩者);根据其剑格、剑箍及剑首圆盘的形制特点综合判断 , 此剑当铸于春秋晚期 , 与吴王阖闾在位的时间基本吻合 。
此外 ,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兵器研究先驱周纬先生所著《中国兵器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版)一书图版第四十三页 , 曾著录有一把清代著名学者吴大徵氏所藏的“战国古鱼肠剑”拓片 , 吴氏自注剑长“通长二尺”?并引沈括《梦溪笔谈》语“鱼肠即今蟠钢剑也 , 又谓之松文” , 称其为“天然花纹之吴越名剑” 。
从拓片上看该剑为菱形薄格 , 尺寸过大、形制简单 , 实非“名剑”之属 , 吴氏注语亦明显有误 。同时 , 鱼肠剑系春秋晚期名剑 , 亦非战国之物;且“鱼肠”之名 , 亦有写做“鱼藏”者 , 乃状其剑短小精悍 , 于鱼腹可藏匿 。宋人以“鱼肠”为剑身之花纹貌 , 实则大谬 。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我们对成书于东汉的《越绝书》所记载的“越王勾践五大名剑”的说法 , 也应辩证地来看 。首先 , 春秋战国时期 , 吴越名剑为列国之冠 , 吴越诸王(特别是越王允常、越王勾践、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的宝剑更是剑中极品 , 这是不争的史实 , 不但有可靠的史书记载 , 更有大量出土文物为佐证;其次 , 500年后成书的《越绝书》在如实记载东周吴越名剑史料的同时 , 在宝剑的名称和细节上是否已有传说成分 , 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