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难封: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 二 )


12、……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同)
13、……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同)
14、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
以上细节在《汉书》里也是一致的 。
先说一下,作为一个为国英勇杀敌的军人,无论他的战功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 。
(二)
接下来准备粗略探讨一下李广时代的一些背景 。
李广年轻时,汉朝对匈奴以防御为主,没有大战,天下也很太平,七国之乱算是最热闹的了 。而汉军从建立开始一直也中原为主战场,一直就是步兵为主,骑兵为辅 。表面上看,这时期也是有大量骑兵的,李广一开始就是骑兵,但在这种思想之下,骑兵要迁就步兵,只能作为战术突击力量,并不能充分体现骑兵的战略机动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知道李广的骑兵作战思想是否也受到了束缚?他确实没有进行过类似卫霍的大纵深突击或者战略迂回 。
汉的战功评价制度也是沿袭秦制的 。首级、城池、土地和人口是记功的依据,阵亡(没提及过残疾——估计在当时的条件下,在战场上残了也就救不回来了)是记过的依据 。匈奴没什么城池(龙城之类的估计算不上真正的城),匈奴多数的土地也是无法占领的,从游牧部落掠夺人口更是高难度的工作 。所以,一般情况下,首级数与阵亡数之间的差额成了唯一的评价 。
不过与匈奴作战与在中原作战大不一样 。匈奴人差不多可以视为人马合一,想要他们的脑袋,首先要保证他们不在马背上,否则,就算是匈奴人负伤而死,只要他骑马跑开一段距离,就别想算进汉军的战果里了 。在中原的步兵可不一样,腿负伤了跑不远,失血多了跑不远,就算没受什么伤,也很可能因为体力不佳,被人追上砍了脑袋 。所以,匈奴人会有一部分稍后死掉的人无法计算,而这个数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相当巨大的(比如匈奴一次攻打乌孙,回师途中遭遇大雪,死了九成,可见伤病人员如果遭遇北方的恶劣气候,肯定也是九死一生) 。反过来,汉军如果在中原作战,补给方便,救治也方便,而与匈奴作战,除了战死的,因伤而死的也会有所增多(匈奴的这一部分基本无法计入,但汉军会100%计入),另外还有很多会病死、饿死、渴死、累死(比如李广利征大宛,真正战死的并不多),这些都是要算进阵亡里的 。所以,如果一支远征的汉军杀伤大当,我们可以判定,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应该要比对手好 。可惜,当时的汉政府显然没有考虑这个因素 。
匈奴骑兵同中原步兵相比,不但有战略机动性的优势,而且一直在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也就是说,他们的骑兵作战思想一度领先于汉 。诱敌深入,然后以优势兵力包围消灭是他们常用的战术 。这也就可以理解,李广的一百人从容面对几千匈奴骑兵的时候,那些匈奴人为什么会上当了,他们太了解这个战术的威力了 。
纵观汉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是:1、遭遇优势敌人(比如李广之败);2、被截断水源补给(比如赵破奴之败);3、疲惫(比如李广利之败) 。反过来,这也是匈奴人对付汉军的主要方法 。晁错曾说,汉军的刀更利,箭更远,甲更坚,他的原话虽然比较夸张,但汉军有这些优势还是没错的 。匈奴的优势就是马、更娴熟的射术和对草原地理的熟悉 。所以,当匈奴发现大量汉军时可以轻易逃走,发现小股汉军时则可以迅速集结兵力攻击,同时面对机动力差的汉军也有选择战场和战机的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