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不倡议修筑长城?( 二 )


在历数隋炀帝所有不是的同时 , 面对朝廷官员借助秦汉抵御匈奴的历史经验而不止一人、不止一次地向其“请修古长城”的建言 , 李世民认为:“朕方为公扫清沙漠 , 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他又对群臣说:“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 , 遂使突厥畏威遁走 , 塞垣安静 , 岂不胜远筑长城耶?”这其中用意很明确 , 那就是用李世勣 , 他看重的是“人才”;避免“劳民” , 他重视的是“人心” 。在他看来 , 扫清外寇 , 消除边患 , 缔造和平 , 修筑长城并不是正确选择 , 人才与人心的作用才更强大而持久 。当然 , 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与隋炀帝生母乃亲姐妹)、太宗之母窦氏都是胡人 , 身有一半有余胡人血统的李世民 , 在与对外政治、外交经济交往及军事斗争的过程中 , 在高祖的“天下一家”、“胡越一家”大家气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总结出一种全新的“华夷一体”的安边理念 , 将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思想无数放大 , 认为“自古皆贵中华 , 贱夷狄 , 朕独爱如一 , 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 他摒弃了历代汉人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偏见 , 打破了以长城限定南北的旧有模式 , 广泛竭诚地团结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 , 大肆任用少数民族官员 , 并采取了茶马互市、联姻和亲、结盟纳降、因俗而治等一系列措施 , 表现出他所具有的“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风范 , 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边区诸多部落国家纷纷并入唐朝版图或和亲称臣 , 尊李世民为“天可汗”;都城长安呈现出“胡姬招素手 , 延客醉金樽”、“九天阊阖开宫殿 , 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 , 唐朝政权自此历经“贞观之治”、“开元之治”而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强大的国家 。
君王有道三边静 , 何劳万里筑长城 。在修筑长城问题上 , 唐太宗李世民别具只眼 , 特立独行 。“我在 , 天下四夷有不安安之 , 不乐乐之 , 如骥尾受苍蝇 , 可使日千里也 。”唐太宗在安边问题上突破了传统思路 , 没有将长城看作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 他对长城的作用与意义评价自然也不积极 , 而且影响了唐朝政权后来的所有统治继承者 。
当然历史上贬损长城的也还大有人在 , 尤以唐朝文人为甚(也许是在迎合拍马屁哟!) 。唐代诗人胡曾在《长城》诗中写道:“祖舜宗尧致太平 , 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 , 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代诗人王翰在著名的《饮马长城窟行》吟道:“归来饮马长城窟 , 长城道傍多白骨 。问之耆老何代人 , 云是秦王筑城卒 。”这也大抵代表了当时的民意声音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不倡议修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