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岭之战:契丹与粟末靺鞨的对决

自南北朝以来就有大批靺鞨部族迁往内地 , 尤以幽州、卢龙为最多 。据《北蕃风俗记》记载:隋代开皇年间粟沫靺鞨与高句丽发生战争 , 粟沫部败北 。为避高句丽兵祸 , 酋长突地稽率 矢赖、窟勒突、悦稽蒙、越羽、布忽赖、普稀、布布括利 八部近两万靺鞨人放弃夫余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内迁至辽西柳城(今辽省宁阜新市东南) 。唐初武德年间粟沫靺鞨乌素古部内迁辽西慎州(今辽宁省建昌) 。628年又有粟沫靺鞨愁思岭部内迁辽西黎州(今河北省抚宁) 。唐灭高句丽后大搞强制移民 , 因此又有大量曾经臣服于高句丽的粟沫靺鞨、白山靺鞨被驱至营州一带 , 而渤海大氏即在其中 。约到696年之前幽州以东辽河以西的靺鞨人口已达6万人以上 。
696年秋营州之乱爆发 , 李尽忠自号无上可汗屡破唐廷官军 , 一时声威赫赫 。居于辽西一带的靺鞨各部与高句丽遗民自然不得不臣服于李尽忠 , 为其马首是瞻 。当时营州的靺鞨酋长 大.乞乞仲相 , 乞斯比羽先后率部臣服叛军 , 李尽忠还加封大.乞乞仲相为舍利(契丹语帐官) 。一年之后孙万荣败死 , 唐军陆续收复河北、滦辽诸失地 , 同时也将曾经参加叛乱者或与李孙二人有牵连者视为“叛逆余党”一一进行反攻清算 。大.乞乞仲相与乞斯比羽为避祸只好又上表向唐廷请罪希望得到宽恕 , 武则天为暂时平息局面接受狄仁杰的安抚建议以作刁买人心 , 谎敕赦其部众无罪 , 封 大.乞乞仲相为震国公 , 封乞斯比羽为许国公 。然而好景不长、当局势稳定之后 , 唐廷凶像尽现 。负责反扑的唐将武懿宗等人对本已放下武器的契丹降兵大开杀界“皆以为反 , 生剐取其胆” , “奏河北百姓从贼者尽诛之” 。697年中秋降唐的契丹将领李楷固为表忠心特向武则天请命清剿曾依附叛军的靺鞨部落 , 武则天大喜“授其官爵 , 委以专征” 。生性凶残的李楷固果然不负圣命 , 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将乞斯比羽部击败 , 属下靺鞨民众万余惨遭涂炭 , 无论妇孺为唐军“尽屠之” , 酋长乞斯比羽为唐军俘获后被施以陵迟酷刑处死 , 首级献于唐廷 。
剿灭乞斯比羽部之后 , 唐廷又将屠刀对准了下一个目标乞乞仲相部 。但、更严重的是老酋长乞乞仲相偏偏又在这个危难关头忧急病逝 。大难临头之季老酋长乞乞仲相之子祚荣在部众拥戴下临危受命 , 毅然接过了这副重担 。当时李楷固的讨伐军到达汝罗城(今辽宁省老军堡)已经近在咫尺 , 形势极其危急 。垒卵之季祚荣作为年轻统帅确实不负众望 , 他审时度势 , 认为唐廷剿灭之意已定再向唐廷请降已无可能 , 而北方突厥虽表面支援实则不怀好意 , 此时对两方都不可抱任何幻想 。而东北老家因高句丽新灭强敌已无 , 唐朝与突厥的势力在那里又鞭长莫及 。于是当机立断 , 率领族众与高句丽遗民所部携家带口两万余人 , 于公元697年深秋秘出营州北界向粟沫部老家忽汗州方向东奔 。
【天门岭之战:契丹与粟末靺鞨的对决】当时祚荣部欲向东逃难的大路有三条:一是经汝罗诚走襄平南道渡辽河至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为南道;二是过怀远镇(今辽宁省北镇)东渡辽河走襄平北道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为中道;三是经通定镇(今辽宁省新民以北)渡辽河再折向东南到新城(今辽宁省抚顺北)为北道 。而以“善用兵”著称的祚荣对此三条道路均未选择 。原因是汝罗城正在追兵方向南道不可走 , 唐朝安东都护裴玄圭控制国内城中道不可走 , 辽东城也在唐朝都督高仇顺的掌握之中北道也不可走 。为迅速摆脱唐军追击 , 祚荣率部众出其不意 , 夜渡芒牛河经山间小路迂回到营州东北的天门岭(今辽宁省阜新西北鲁儿虎山) , 在今辽宁康平口以北渡过辽河 , 这条路看似绕远 , 但在山地丘陵的掩蔽下确有利于隐藏行踪 。前来追击的唐军李楷固部刚到大陵河东岸就扑了个空 , 几经周折才发现祚荣的去向 , 于是马不停蹄、穷追五日 , 终于在延津城(今辽宁省开原东南马家寨山城)赶上了逃难中的祚荣族众 , 并迅速击溃了祚荣部留以垫后的小队人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