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为什么将国号由蒙古改为大元( 三 )


真是漂亮的文章 , 是出于刘秉中的手笔吗?
刘秉忠生于1216年 , 比忽必烈仅小一岁 。当时的北中国 , 由辽、金两朝的统治已经超过了两百年 , 刘秉忠的父亲和爷爷 , 都曾经是金国的官吏 。由于家庭有入仕的传统 , 十七岁的时候时候 , 刘秉忠也曾进入当局的下级机构做刀笔小吏 , 算起来这一年该是1233年 , 而金国被灭也在这一两年间 , 而此前数年华北地区早已经兵戈不断 , 可见刘秉忠刚刚参加工作 , 就是在蒙古国的行政序列中 , 只不过象他这样下级的文官 , 实在无须对局势负什么责任 , 专业技术人才 , 不管怎么改朝换代朝廷都是需要依靠的 。
然而 , 刘秉忠这个人看来不是凡品 , 不久以后 , 他因为不甘心于这份下级文吏的工作 , 终于弃职到武安山出家为僧了 , 这时候他的名字叫做“子聪” 。1247年 , 三十岁的僧人子聪 , 因为游历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 , 不知因为什么样的机缘巧合 , 他被忽必烈招进了幕府 , 从此深得忽必烈的器重 。他们曾经在一起讨论过“马上得天下 , 不可以马上治之”等高深的政治理论问题 , 忽必烈非常喜欢让这些有学问的汉臣给他讲历史掌故 , 最喜欢听的是讲唐太宗等帝王的治国故事 。某一年 , 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继承了蒙古大汗的位置 , 于是指派忽必烈主管漠南汉族地区的军国事务 , “尽属以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 可谓所用得人 。
追随忽必烈十余年以后 , 刘秉忠奉命还俗 , 又过了十年 , 刘秉忠去世 , 死后赠太傅 , 封赵国公、常山王 。
刘秉忠一生的事迹 , 除了上面说到的主持改国号、制朝仪以外 , 对今天更有影响的是他受命主持了元代北京城的兴建 , 元代的北京城 , 奠定了此后近千年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 。繁忙的工作之余 , 刘秉忠还有兴致从事文学创作 , 他曾自号“藏春散人” , 后人结其作为《藏春散人集》 , 集中有元曲小令一首 , 是这样写的:
[干荷叶]《漫兴》干荷叶 , 色苍苍 , 老柄风摇荡 。减了清香 , 越添黄 。都因昨夜一场霜 , 寂寞在秋江上 。
这是一首言短意长 , 非常让人喜爱的小诗 , 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 , 有情有景 , 情景交融 , 是至今不断被人们引用的名句 。
就是这个刘秉忠 , 在1271年向忽必烈建议改国号为大元 。
从“大元”这样的国号可以看得出 , 忽必烈的志向是很高远的 , 他是心怀天下的 , 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又过了八年 , 大元的海军在厓山大败宋军 , 宋亡 , 他终于得到了南宋数千里的锦绣江山 , 大元至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 , 最富庶 , 最难于想象的大帝国 。对于这个庞大帝国的疆域 , 古人有很多描述:
其地北逾阴山 , 西极流沙 , 东尽辽左 , 南越海表 。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 , 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里 , 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 , 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 , 而西北则过之 , 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