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将李成梁:李成梁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吗( 二 )


辽阳百姓称李成梁的中左所之战、盘山驿之战、卓山之战、平虏堡之战、红土城之战、养善木之战、鸭儿匮之战、雕背山之战、辽河之战、阿州之战、抚顺之战、沈阳之战、开原之战、袄郎兔之战、曹子谷之战、古勒寨之战 , 射王杲 , 诛速把亥 , 擒逞、仰二奴 , 斩阿大、阿海 , “皆万世之功” 。凭借着这些赫赫战功 , 李成梁官职不断升迁 。
特别是万历十年(1582年)斩杀泰宁部部长速把亥之役 , “速把亥为辽左患二十年” , 是大明帝国北方的心腹大患 , 此人死 , 兀良哈部元气大伤 , 另一强势部落海西叶赫部 , 经分化瓦解 , 则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被征服 , 首领那林孛罗请降 。此事随即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 , 其影响之一是:明帝国、蒙古、女真三方的力量变化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影响之二是:帝国支柱张居正也因为在此期间对李成梁的鼎力支持而进太师 , 从而成就了由张居正、李成梁和戚继光三人组成铁三角支撑帝国的繁盛局面 。
然而好景不长 , 万历十年(1582年)6月20日 , 一直力挺李成梁的张居正溘然病逝 , 李成梁作为边将 , 朝内的没有保护伞 , 作战趋于保守 , 以致于在万历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连续损兵折将 , 战略上一退再退 。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 , 李成梁发兵出镇夷堡潜袭板升 , 初战捷 , 回师途中遭伏击 , 大败 , 阵亡者达数千人 。此战结束 , 李成梁不堪御史的弹劾 , 卸任辽东总兵 , “以宁远伯回朝” 。从每战必胜到连战连败 , 张居正的辞世只是一方面原因 , 另一方面 , 则完全是李成梁的自身原因 。《明史.李成梁传》说其“始锐意封拜 , 师出必捷 , 威振绝域 。已而位望益隆 , 子弟尽列崇阶 , 仆隶无不荣显 。贵极而骄 , 奢侈无度 。”
想当初 , 李成梁大才难展 , 白白憋了四十年 , 一登战场 , 自然“锐意封拜” , 意气风发 , 舍生忘死 , 而在“位望日隆”后 , 就耽于享受 , “贵极而骄”了 。当然 , 谁也不可能永远年轻 , 毕竟 , 到了万历十九年(1591年) , 李成梁也已经六七十岁的人了 , 你还指望他每天满怀豪情地拎着刀子去砍砍杀杀也不现实 。另外 , “军赀、马价、盐课、市赏 , 岁干没不赀 , 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 。以是灌输权门 , 结纳朝士 , 中外要人 , 无不饱其重赇 , 为之左右” , 如果以万历十年(1582年)为分界的话 , 可以说 , 万历十年(1582年)以后的李成梁已经成为了一名活脱脱的地方军阀了 。
对于明末军队的作战能力 , 吕思勉先生在《吕著中国通史》说:“军事的败坏 , 其机实隐伏于成梁之时 , 这又是其一例 。军队的腐败 , 其表现于外的 , 在精神方面 , 为士气的衰颓;在物质方面 , 则为积弊的深痼;虽有良将 , 亦无从整顿 , 非解散之而另造不可 。”
在吕老先生看来 , 对于明末辽东边防的松弛 , 李成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 , 仅仅因为这个就认定李成梁是“亡明”始作俑者 , 证据是不够充分的 。事实上 , 在李成梁的身上 , 还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或者说是罕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事 。其中之一 , 就是他和清太祖努尔哈赤之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 , 却又千丝万缕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