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在丰岛和黄海两次海战中 , 北洋水师频繁出现炮弹击中日舰不炸的现象 , 而且弹药不足 。在丰岛海战中 , 济远舰用150毫米口径火炮发射炮弹 , 击中日舰速度最快的吉野号右舷 , 击毁舢板数只 , 穿透钢甲 , 击坏其发电机 , 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 , 然后又转入机舱里 。可是 , 由于炮弹的质量差 , 里面未装炸药 , 所以击中而不爆炸 , 使吉野侥幸免于沉没 。在黄海海战中 , 吉野号又中弹不少 , 但终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认为 , 吉野号能逃脱 , 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穿甲弹 。在黄海海战中 , 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 , 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 , 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 。据《甲午中日陆战史》记载 , 北洋水师不仅舰炮发射的炮弹不炸 , 海岸炮台发射的炮弹也不爆炸 。日方就曾说 , 清军旅顺口炮台发射的炮弹 , “虽其响轰轰 , 但我兵因之死伤者甚少 , 之所以如此 , 无他 , 海岸诸炮台发射敌之大口径炮弹 , 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砂故也 。”这些现象表明 , 击中不炸 , 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发射的炮弹本身就是未装炸药的实心穿甲弹 , 只能穿透船体装甲 , 不可能爆炸;二是发射的穿甲爆破弹装药有问题 , 装填煤灰、土沙之类 。这样的炮弹显然不适宜于与拥有速射炮的日舰激战 , 只适于平时演习打靶之用 。
另据《甲午战争史》记载 , 一位细心的观察家曾统计 , 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 , 即305毫米口径炮弹中 , 半数是固体弹 , 不是爆破弹 。战至最后 , 定远、镇远弹药告竭 , 分别仅余12英寸口径钢铁弹3发和2发 。那么 , 为什么北洋海军在战争爆发后 , 还把那么多不适合实战、只适于演习用的实心穿甲弹和装药不合格的穿甲爆破弹装载在军舰上?为什么不全部换上最具威力的开花弹呢?而据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和禀后附文记载 , 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等7艘军舰的存舰存库炮弹 , 仅开花弹一项即达3431枚 。黄海海战后 , 又拨给北洋水师360枚开花弹 。由此可见 , 造成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弹药不足的责任不在机器局 , 也不在军械局 , 而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身上 。在中日双方开战后 , 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 , 消极避战 , 却心存侥幸 , 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 , 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大战 , 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 , 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至于弹药中装填沙土、煤灰和大豆之类 , 影响炮弹爆炸 , 原因在于天津军械局的办事员被日军收买 , 充当了日军的间谍 , 故意破坏 。
网络配图
对于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失败的原因 , 英国海战史学家曾评价说:“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双方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战理论 , 就根本不敢挑战实力更强 , 拥有坚不可摧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而假如北洋舰队多了解一下海战理论 , 又怎么可能在拥有大舰巨炮的情况下仍然遭到惨败呢?”甲午战争无疑是世界战争史上一场“泱泱大国”败给“弹丸岛国”的特例 , 虽不符合常规 , 但却真实地发生了 。如果 , 把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诸如主炮晾衣服、邓世昌养狗、慈禧挪用军费等枝叶问题上去 , 势必看不清问题的实质 , 找不到甲午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 。李鸿章曾上奏清廷说:“日本近在肘腋 , 永为中土之患 。”此语振聋发聩 , 令人深思 。其实 , 甲午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 , 除了政治制度和朝廷官员的腐败之外 , 最重要的就是清政府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 从思想上和军事上都没有做好与日本一战的准备 。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 , 如果现在仍认不清日本右翼的实质 , 对安倍政府抱有幻想的话 , 不仅会危及当代 , 而且还会祸延子孙 。·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 。
- 揭秘:慈禧太后为何不让自己的儿子挑媳妇?
- 慈禧的尸体经历三次入棺遗体仍是完整一体!
- 慈禧如何推知官员忠心?竟靠过寿礼品贵贱划分
- 慈禧的豪华葬礼现场人山人海纸人纸马恐怖异常
- 慈禧尸身为何保持20年不腐陪葬品价值连城
- 李莲英曾玩PS凭空变出慈禧和自己的合照
- 慈禧饮食有讲究:分门别类摆放一顿150道菜
- 慈禧出行排场:八抬大轿队伍像移动化妆室
- 清官难做:阎敬铭反对慈禧修颐和园被革职
- 袁世凯献媚慈禧看李莲英脚见机行事